第一百三十八章 煽风点火(1 / 2)

大时代1900 没落皇朝 1965 字 8个月前

<font color=red>笔趣阁</font>已启用最新域名:www.<font color=red>biquge001</font>.com ,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,谢谢!

一千万壮丁,直隶等五省有没有,答案很肯定,一千万轻而易举,再来一千万也不是很困难。一百万枪炮,大清有没有,百万之数或许夸张了一些,但几十万的数量还是有的,不用从道光朝开始算,就近十几年,进李鸿章之手进口的枪炮数量,就不下几十万之数。

远东的有些事儿如果英国人犹豫不决,还是可以成功的,如果英国人坚决反对,就很难成功了,法国只占下了越南,就是一个实例,小日本的崛起,也有英国人的影子。

安排租界区的洋鬼子撤到大沽口,搜刮租界区的财物,就成了李大成的苦差事,人李大成可以送走,但枪炮财物不在此列,这是投降不是撤侨,洋鬼子能带走的也就是一些随身的物品,剩下的东西,不是朝廷的,而是振威军的私产,接下来的战争之中,租界区或许可以利用一下,打一场阻击战。

撤走了洋鬼子,津门上下还有许多事儿要办,淤塞海河干流,就是第一件要办的事儿,沙俄跟小日本都是可以调来炮艇的,李大成可不想水陆两线作战,振威军的训练,也要再进一步了,时间很紧迫呐!(未完待续。)

自道光朝开始,或许有这样的言论,但真正如桂顺这样,可以聚集乌合之众与洋鬼子一战。并歼灭万余洋鬼子的人却没有,这话要分谁来说,即便是李鸿章来说,也不如桂顺来说更有威慑力,他是实实在在玩过这个的。

自道光朝列强第一次入侵到现在,五六十年了,对于大清。在政治上诸洋鬼子也有一个清晰的认知,大清朝廷不可怕,可怕的是大清的人口基数,四万万这样的数量,不用武装热兵器,只是冷兵器,就可以让许多国家受不了。

一旦这样的政策,真的被大清朝廷所接受,等待诸洋鬼子的,就不是在华利益了,而是旷日持久的战争,这样的战争,英国人经历过,也正在经历着。

一支可以歼灭万余陆军的军队,要摧毁只剩两三千兵力的天津租界,到底有多大的难度?京城使馆区的洋鬼子们也想不出,除了作为筹码之外,桂顺不摧毁天津租界的原因。

列强有瓜分大清的实力吗?现在是没有的,若真如桂顺的折子一样。大清举全国之力一战,或许胜不了,但诸洋鬼子也好受不了。

再次在李鸿章那里询问了一下德国鬼子的行程,这次李鸿章没有发别的,而是将泰晤士报上刊登的德皇出征宣言给发了过来,这份有名的匈奴宣扬,也算是德皇在政治上不成熟的一大败笔,看了中文翻译之后,李大成笑了,这倒是个不错的扇阴风点鬼火的机会。

现在最好的结果,就是让租界区里的洋鬼子投降,大清这边礼送出境,若是有这样的结果,桂顺就能风光一阵了。

德国手里的海青、沙俄手里的海华两舰怕是很难归还了,大清这边要做的就是允许各国的舰队,进入天津租界撤侨。

回去之后,桂顺也不犹豫,避过李鸿章等人的东南互保,要求发直隶、山东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五省千万壮丁入京师参战,集大清各地百万枪炮入京勤王,举全国之力与洋鬼子死战到底,这份折子桂顺自己递上去就没意思了,只能得个留中不发的结果,但由桂顺挑头,撺掇一些傻子联名保奏,这事儿就大了去了。

就在华利益来说,英美法三国都不想发生这样的战争,尤其是英国人,这一仗虽说战胜的希望很大,可时间呢?布尔战争已经打了两次了,缠绵近二十年,一旦在大清也有了一场这样的战争,又该打多久呢?

激烈的争论,在洋鬼子之间开始,李大成煽风点火的举动。也没有就此终止,有些话用来煽动人心很不错,以后的桂顺也需要人望,这次的事儿也是在为将来做打算。不趁机扩大一下影响,对不起这么好的机会。

能达成这样的意向,也算是不错了,毕竟这还不算是丧权辱国,接了顾其行的电报之后,李大成觉得可以加一把火,英国人那边的承诺管他做不做呢?无非可以形成纸面上的东西,大沽口保卫战若是打得好,桂顺与英国人之间的关系,或许还能再进一步。

形势急转直下,诸洋鬼子谁也没能料到,桂顺真的敢将这样的言论,作为国策上报,现在是不是流言还有待证实,当桂顺拿着折子进宫去给老娘们解释的时候。洋鬼子这边也得到了确切的情报,至少一百位京城官员联名保奏的折子,已经被桂顺递了上去,这样的情报。京城的桂顺那边自然有路子透露给诸洋鬼子,这事儿一闹就不可开交了。

隔天的谈判桌上,桂顺以发展义和团要挟了一下洋鬼子,结果如何自然是肯定的,洋鬼子也是明白人,大规模发展义和团对大清没有一丝好处,义和团起来了,大清的麻烦比洋鬼子们更多,这样的要挟出口之后,当天的谈判,自然是无果而终了。

一场津门大胜,一场和谈扬威,桂顺在朝廷的姿势也在飞速的上涨,这段时间,京师那边就有了传言,将桂顺这厮与恭王奕?、李鸿章开始相提并论了,这才是好事儿呢!

李大成也借着机会,让桂顺在老娘们那里请旨,一月之内从南边调来一些枪炮。这事儿有了李鸿章的支持,也算是做成了,至于南边的枪炮能不能来,究竟会到谁的手里,这事儿就难说了。

换船,还是更大规模的战争,诸洋鬼子心里都有各自的打算。暂时缓和一下,也不是不可以接受的,有了英国人的斡旋,谈判桌上的形势好转了一些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