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四十七章 血火世界(四)(1 / 2)

大时代1900 没落皇朝 2345 字 8个月前

<font color=red>笔趣阁</font>已启用最新域名:www.<font color=red>biquge001</font>.com ,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,谢谢!

“如此……既如此,廷杰愿意上奏朝廷,迁移津门百姓!”

“不能谈?”

面对以日俄为主力的联军,振威军能保持节节败退的局势,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。

全线压上,后面没了督战队,许多振威军是跑了,大沽船坞那边枪械、弹药堆积如山,李大成手里的人却不够了。

算了算距离与时间,振威军一天差不多要丢失一公里以上的土地,现在的阵地距离津门大概四十公里,但愿这段时间,日俄联军不要发起总攻。

“贝勒爷,我的话说满了,一路下来,咱们没能拖延一个月的时间。”

军粮城一带的阵地还在加固之中,可对面的气氛却有些异常,李大成很害怕,对面给他也来个突然的总攻,一旦溃散,再打就要在津门打了。

战火即将烧到津门,津门百姓该北撤了,再不撤就该走不了了!”

“那还等什么?撤吧!”

走,我还可以挡上十天半月,不走,振威军也不会管津门的百姓,京师更重要!”

撤退!主动撤到还没有加固完毕的军粮城阵地,这一退就是十数里,以空间换取一定的时间,重新整合一下振威军,也是不得不做的事儿了,不然在平原上很难挡下日俄联军的总攻。

对方一点点试探,对振威军而言,是没什么好处的,原因大体有两个,一是联军在待援,二是联军在筹备一场总攻。

在黄庄振威军撤的仓促,留下了许多的首尾,津门一战即将打响,津门百姓的撤离,李大成不敢多等,在洋鬼子来之前,撤走绝大多数百姓,一来安心,二来可以让京师一带聚集很多的人口,即便不得不打京师保卫战,几十万男丁,二十万条以上的枪械,也足够死磕一场了。

接下来的三天,李大成跟洋鬼子都在安定军心,洋鬼子怎么做,李大成不清楚,他这边做了许诺,以后的战事,振威军绝不跨出战壕一步只负责防守,还增发了一百万的饷钱,并让整个大军轮流去津门歇息休整,这才拢住了摇摇欲坠的军心。

虽说是预先编排好的戏,但桂顺的话比以前多了不少的气势,这不错!

撤到黄庄之后,李大成也意识到了不妙,让一大半振威军强行裹挟着黄庄附近的百姓退往津门租界,李大成索性直接放弃了黄庄一带,掘毁、炸毁周遭的河堤之后,李大成留下一片汪洋,将剩下的振威军全部撤到了津门租界附近。

作为直隶众官之首,廷杰开了口,对面这位爷,现在可真是爷呐!不佩服不成,管他损失了多少人马,能打掉洋鬼子的六万人马,他就是爷!

大沽炮台剩下的五千多发炮弹,都被李大成埋在了军粮城一带,这一仗,李大成还想让联军吃个亏。再往后,还得撤,撤到打黄庄歼灭战的那片区域,平原作战无险可守。军粮城以西多为荒地平原,打野战对振威军不利,黄庄一带村镇遍布,退到那里就只能依托村庄打阻击战了。

军粮城的决战,由日俄联军发起,五千发炮弹一遭在战场引爆。让日俄军队吃了血亏,但也引来了日俄联军的疯狂报复。

李大成带着鬼头刀也守了一次阵地,对上的是小日本,仗打的艰难,比枪法不成,比士气也不成,比人数振威军也不占绝对优势,除了败退,没有其他选择,一步不退死守阵地,老兵都填进去了,以后的仗就更没法打了。

但是,振威军上下的战损也在二十万上下!

好在每次撤退,都是振威军一方主动撤退,在兵员上虽说有损失,但在枪械上,不减反增,这样的打法若是有足够的后备,李大成能一点点的拖死他们,但时间对于联军而言也是很宝贵的,总攻只怕很快就要来了。

李大成主动撤退,应该是正确的,这为振威军上下争取到了五天的时间,前面的情报显示,小日本的后援到了,人家也在整合部队呢!若是在前面一直拖着,军粮城这一仗就不好打了。

从军粮城撤退的时候,仗打的就凄惨多了。连续几十次的接触之后,对方也摸到了李大成的一些想法思路,振威军撤退,日俄联军撵在屁股后面追打,一路撤到黄庄、灰堆一带,振威军也在一路丢弃尸体。八万多人马从军粮城开始,撤到黄庄又损失了两万余。

此战之后要如何收摄人心还是个问题,海口是留下了九艘战舰,可李大成这边付出的代价也未免大了一些,接连三战,二十多万人马,剩余不足十万,还有接近一半壮丁跟伤员,接下来的阻击战不好打了,但愿北塘一带,津门后方能够拢起一定数量的溃军吧?

你说,这一月下来,振威军打掉了多少洋鬼子?”

但一战之后,振威军的军心被打散了,这也是逃避不了的现实。

此战,枪炮的损失勉强补了回来,许多洋货都是当做军饷发下去的,现在大沽口的人员缺口在五万左右,也就是说李大成的手里现在有五万条枪械没人去用。

“怎会伤亡如此之巨?”

如今战火烧到了津门附近,大规模的撤退也要开始了,认错的话,只是李大成的开场白。

贝勒爷!

二百多门火炮,打了一天一夜,留在军粮城的三十门火炮,悉数被毁,打的双方谁也没讨着好儿,军粮城一战,李大成估计战损比应该是突破了一比二,日俄军队比之前伤亡多了一些,但好也好不到那里去。刚刚重组的十五万振威军,减员六万余,再次成了残废。

至于战后津门残存的振威军,去处也很多,东三省、蒙古哪里去不得,只要桂顺能在朝廷打通关节,振威军不灭!(未完待续。)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