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五十九章 同悲共苦(上)(2 / 2)

大时代1900 没落皇朝 2006 字 8个月前

几十处伤口放任不管,流血也流干了,当时灼烧一下伤口,仓促止住了血,才是他真正的救命手段,这些日子,也多赖京城名医的治伤手段,按照现在的伤情来看,一个月之后,他大概能下地走路了,想要痊愈,三五个月的时间怕是少不了的。

当利益涉及到一国、一族的时候,无论怎么算都是狭隘的,共赢的局面或许会有,但不是现在,不是在这个殖民浪潮再掀新高的时代里,在这个时代之中,你要想攫取一国、一族的利益。不踏着尸山血海怎么成?

当一国百姓、一族同胞,有了足够丰富的物质生活的时候,民族大义也就自然而然的有了,华夏自秦汉两千余年。文化为王,任谁也不可能把华夏百姓变成一窝土匪的,凶残只是暂时的,当物质富足之后,华夏百姓还是渴求安逸,到那个时候,才是讲究仁义、大义的时刻,现在,不是!

无论是沙俄、小日本亦或是其他列强。李大成都不想让他们活的轻松了,没有他们的侵略,怎么会闹的津沽尸山血海?又怎么会闹出了鼠疫?既然闹到这种程度了,大家也要同悲共苦不是?

结果就是义和团拳民以近三十万的死伤,换来了八国联军的止步,津门没有被屠城,京城也是一样。直隶周边接近津门的地方,虽说被兵祸所波及,但因为战争直接死伤的人数,也不过四十多万。

李鸿章跟洋鬼子的谈判地点,是随着八国联军走的。谈判桌搬到了长芦一带,京城的秩序也在慢慢恢复之中,近几天通过书信了解,曹宝福那边也确认了津沽一带的瘟疫就是痒子症也就是鼠疫。在这个事儿上李大成是有计划的。

购买各地的药材,也需要官面上的一些力量,甚至于一些老漕勇出国,也需要借助一定的官方力量。

在这一点上,桂顺与李鸿章、庆王,以及京中的王公大臣们是有共同利益的,这三位发了话,事情还没开始办,基本也就定局了。

沙俄百姓值得可怜吗?值得!诸列强各国的百姓值得可怜吗?也值得!但是,与李大成同祖同宗的四万万百姓更值得可怜!

这样一份计划制定起来,难度不小,但利字当头,难度也不算太大。

由李鸿章出面在谈判桌上议定:马玉昆所部及振威军所部三万人,在北仓、西沽一带封锁津门;本打算上来占便宜的袁世凯,在保定一带封锁津门;八国联军连同宋庆的武卫后军在长芦、唐山、山海关一线封锁津门。

战果不是很好,罗荣光一语成谶,把命撂在了津门,若不是这位老将,自己怕也把命撂在津门了,罗荣光的炮营,除了那些提前撤出来的,几乎十不存一,剩下这些人,因为鼠疫的缘故,也不敢让他们随意进出京津一带。

给曹宝福许出一百万两银子,再买了一次老漕勇的命,无论是遏制津沽一带的鼠疫,还是执行这次有去无回计划,都需要这些老汉们用命铺路。

许多事情,都需要利益来做支撑,津沽血战如此,劫掠沙俄如此,同悲共苦如此。振兴一国一族也是如此!

官面上的事情,有桂顺出面,自然顺利,防疫对大清所有的官员,尤其是京师诸官,都是极为重要的,无他,发瘟之地在津门,稍有不慎,祸及京师!

与李大成记忆中的过百万相比。这就是收获,更不要提和谈之后,英国人对满清朝廷的扶持,以及诸洋鬼子对于满清的忌惮了,有了这些,满清治下的百姓。就能过的安稳一些,安稳一些,就能少死很多很多的人。

想占便宜的袁世凯走出山东,让山东的布防有些空虚,应英国人所请,李鸿章点头,振威军统制齐世铎率五千振威军,于胶澳一带布防,防止鼠疫从海上,传入山东境内。

就是为了这些流离失所、痛失父母的孩童、痛失子女的父母,李大成觉得,没有什么事儿,是他干不出来的,还是那句话,谁要是挡了道儿,谁就得倒霉!

倒是曹宝福的老漕勇剩了三千多人,自李大成撤出津门之后,老漕勇的抵抗也很是激烈,自杀式的攻击方式中,他们用巷战在津门拖住了日俄联军的步伐,再之后就是鼠疫降临了,面对杀伤力比战争要高得多的黑死病,谁也没心思去管这些老东西的死活了,算是让老漕勇以及津门剩余的百姓们逃过了一劫。

带着冷笑下令让老漕勇敢死队在津门焚尸,除了老漕勇,津门那边也滞留了不少百姓,这些人有一多半是教民,他们不想撤离津门,李大成也无计可施不是?

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?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!居然还采集!

为什么要买?原因也简单,本就营养不良的他们,很难在长途的迁徙之中活下来,李大成买了,他们的父母卖了,这其中有多少的无奈、心酸,诸洋鬼子怕是感受不到的。

津沽大战,组织大规模土匪劫掠沙俄,现如今的同悲共苦计划,这些都没有任何人性可言,劫掠沙俄、同悲共苦计划的结果,李大成也不能预测,但津沽大战已经有了结果。

捋顺了振威军这边,李大成的伤情依旧沉重,左肩的贯穿伤愈合很慢,双腿上也多是溃烂之后刚刚开始愈合的弹片划伤,这些伤要是换到别人身上,只怕早就挂好几回了,李大成不死,运气好是一方面,沧州伤科名医王亭祥给的伤药跟野山参也是一方面,而李大成的战场急救手段,才是最关键的一方面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