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二爷,这是否仓促了一些?”
真正的难题,不是土方也不是石料更不是人力,而是粮食,想要在一两个月之内修好这个临时码头,几万人怕是不够,十几万人聚集在这里,粮食哪里来?靠山东肯定是不成的,外运只能走海路,少不了德国鬼子的刁难。
“仓促什么?大冬天的你是有吃有喝的,山东的难民也一样吗?
塔埠头港也不能算是荒废了,这几年虽说运量急剧下降,但每年还是有南方的船只到港的,塔埠头水域的情况,也有很多人清楚,在原本的出海水道上,建一条能用几年的临时码头,还是那句话,难就难在土方跟石料上。
好消息有,别人眼中的坏消息也有,德国人在胶澳的买办,特意来了一趟塔埠头,说是有要事相商,结果这位买办来的不是时候,李大成正在睡午觉呢!
七千吨的定远舰吃水不过十八尺。这弧形的码头长一百丈,内外至少可停靠四艘跟定远舰差不多的海船,你说利益何在?
再者。太后回銮很可能要途径山东,你想让她老人家瞧瞧山东饿殍遍野的样子吗?”
“你不够资格,别耽误老子睡觉,这段时间忙,有事儿半个月之后让有资格的人来。”
李大成说的明白,杨士琦问的也明白,李大成当然不能说这是为了给境内走私建的码头,这事儿不是什么好事儿,而且也好说不好听。为了避免洋鬼子的盘剥,在国内搞走私,耻辱啊!
塔埠头这里有杨士琦的人,李大成在做什么瞒不住杨士琦,在杨士琦看来,李二爷这是要重建塔埠头港啊!但建这个塔埠头港的意义何在呢?
有了这个想法之后,李大成也在谋划着事情的可行性,若是振威军能在东三省站住脚,并打的沙俄节节败退,有了一群悍匪般的振威军,做这个,难度不小但也不是无法做到,只是这样一来,杀的人就太多了,至少几百万数。
杨士琦官宦之后,他跟杨士骧兄弟算是正经身居高位的官二代,如此惧外还了得?无论是大清、北洋还是民国,杨士琦这样的人,都属于是精英阶层,德国人不可怕,小日本不可怕,诸洋鬼子也不可怕,可怕的是他们这群人有洋鬼子说了算这样的想法!
这一天半的时间,李大成也坐着古老的硬帆船,在大沽河入海口转了几圈,也听了附近老船家对于胶州湾海况的描述。
这是我要建的码头。大沽河入海口五里之外,水深至少在二十尺以上,这是退潮的水位,涨潮的时候,至少再加六七尺!
自己的话,杨士琦没有听的进去,李大成也不计较这个,听不进去,他杨家也就到他们两兄弟这一代了,等医府的人崛起了,两个阶层对抗了,他们只有被打压的份儿。
塔埠头,距胶州府城不过六七十里的距离,若我在这里再修一条直达胶州府的铁道呢?”
杨士琦第二个的问题,让李大成有些恼火,虽说不认可大清,但这个时候,李大成也不得不说上一句咱的大清,咱是大清的百姓。
尽多打完了之后再谈一场而已!有了之前的和约,有了英法美三国的牵制,德国人注定是个吃瘪的货。
“建港而已!这事儿恐怕瞒不住你杏城吧?”
半梦半醒的李大成一句话打发走了德国人的买办,胶澳那边一计不成又生一计,说是什么要组织胶州府的大清商家共建胶澳,这话的可信度有多少,李大成不知道,反正他知道一件事儿,德国鬼子把胶澳当做了殖民地,就这么个态度,即便是合作,也只能是貌合神离的合作,时机到了、机会有了,该捅刀子还得捅他的刀子。
胶州府那边花了一天半的时间,处理好了塔埠头周围几千顷荒滩的归属,除了一处荒废的海关衙门之外,周围方圆十几里的范围,都是李大成的地盘了。
可是要用山东的难民?可这粮食从何而来?山东的粮食还是不能自给的。”
至于胶澳的德国鬼子敢不敢对自己下杀手,除非他们不打算要胶澳了,在胶澳对自己动手,不管自己是死是活,振威军都不会跟德国鬼子善罢甘休的,德国鬼子若是下了手没弄死自己,李大成也不介意将德国远征军全部留在胶澳。
精英的脊梁断了,一国的脊梁也就断了,听了杨士琦的第二个问题之后,李大成在想,自己是不是要在大清覆灭的时候大杀一场呢?杀绝大清所有的官宦人家,将这些所谓的精英阶层全部葬送掉呢?
“二爷,重建塔埠头,利益何在?”
胶州湾适合建军港,虽说不是塔埠头这位置,但李二神将想要自己个儿花钱先走一步,没必要拦着的,而且塔埠头的海港修造之后,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德国人在胶州湾的发展,何乐而不为呢?
李二爷说干就干,全然不顾各方的反应,这在杨士琦看来是不应该的,这样的莽撞货,在官场还没混死,只是现在的时机不对而已!听了李大成的说法,杨士琦心里,再一次疏远了两人之间的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