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四十六章 一个窝头上的生意经(上)(2 / 2)

大时代1900 没落皇朝 2040 字 8个月前

提到吃豆饼这事儿,李大成还真不是瞎白话赚同情心,他说的是生意、是买卖,见底下众人都一脸疑惑的样子,李大成知道,这些掌柜们,多半是没吃过大苦的。

我在胶州府请了个厨子,他见我每天吃豆饼,就给我变了个法子,将豆饼磨了粉兑上高粱面、棒子面,做出来的窝头,就香甜多了!

“峄县有个德华中兴煤矿!”

这洋人的磨房,用的是机器,这磨盘有石磨有钢磨,法国的石磨,连着机器万两银子就够了,美国的钢磨最好,不仅用的时间长,磨得速度也快,但价格也高,一套下来,怎么也得四五万两银子。

咱们的石磨磨豆饼很费劲,机器磨该要,但机器磨这东西我也不怎么清楚,你拿不定主意,我就能拿的定主意了?

“哼哼!怎么又不说话了?问你们知道怎么用吗?

“煤!”

我想这石磨咱们也能造的,用石磨咱们出的钱少,利益也大一些。

这段时间。胶州府的百姓尽吃豆饼了,我每天也吃一两斤,豆饼这玩意儿不好吃也不好做,吃了不仅老放屁而且味道也不怎么好,一股子豆腥味。做起来也麻烦,磨碎了熬粥没滋没味,大火蒸软,比蒸馒头都费火。

吃不饱吃不好,就是大清绝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,吃了豆饼做的窝头之后,李大成有了这样的想法,同样的材料,换个处理的方法,或许就能让许多人吃的好了,或许消耗的资源也会更少,他说自己吃豆饼的事儿,其实连着的不仅是粮食买卖,还有畜牧、海产、矿业、工业等买卖,听了高丹桂没什么自信的话之后,李大成觉得在这事儿上,还得自己点拨他们一下。

这是买卖!洋鬼子会用吗?做买卖的时候,眼神别老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儿,这天下有多大?三千里小世界、三万里大世界,无处不是买卖!

在胶州府下饭的佐菜,不是咸菜而是鱼虾酱,那玩意儿咸的要死,一汤匙就能吃一顿饭,除了咸味之外,就是臭烘烘的鱼虾发酵的味道,就这,胶莱的许多百姓,还推着小推车四处兜售呢!而且销量还不错,胶州府的海边有许多做这个营生的人。

“二爷是说咱们要省出草料养牲畜吗?”

问到用煤的问题,下面的诸位掌柜也学精了,既然你李二爷心里有了章程,那咱们也不做那不知道瞎说的傻子,听着就好。

“驴骡牛马!”

“二爷,听说洋鬼子都是喝牛奶的,蒙古那边也喝牛羊奶,莫不是要养奶兽?”

若沼气做好了,不仅农业受益,城市以及河流也要受益,德国人已经在胶澳建了下水道,若有了沼气这个由头,大清的城市也可以这么改造了,只有有了成法,什么事儿都好做。

“二爷要开磨房,做杂粮面?”

李诚有开口也有自己的想法,大成叔的一些想法只有他知道,一个山东对大成叔来说远远不够,现在的主意多了,也有利于他以后办事。

听了大成叔的说法,李诚有点了点头,也听懂了,大成叔说给他的做事办法,有枣没枣打三竿再说其他,听到大成叔吃豆饼,李诚有没来由的心里一滞,这话恐怕大成叔也不是在瞎说,肯定有目的的。

“不错,接着说……”

照我看,不管是机器磨、风车磨、水力磨,不管大中小,不管石磨还是钢磨。只要外边有的,一样来十套,咱们一边用一边琢磨,好的留下。不好的就不要呗!”

“二爷。听说蒙古人跟洋人有奶干、奶粉这样可以长久存放的东西,可是要做这个?”

做事儿离不开利益与需求,硬做,好事儿也得做成坏事儿,就跟李鸿章的洋务一样,只能惠及一小撮人,也就注定失败的结果,有利益趋势有需求压迫,事儿再做不好,就是人的问题了,该杀!

“哦……山东有煤吗?”

点了一下沼气之后,李大成又回归了正题,他要说的是煤,工业发展离不开煤,而大清对煤的需求太少,现在虽说有萍乡、开滦、峄县等煤矿,但一半以上的煤炭都要出口的,真正大清自己用煤多的地方,只有舰队而已。

“有豆就有油,老六我听说营口有英国人的机器油坊,前次过去你看过了吗?

但这豆饼不好磨,磨起来也是费工费力。有了机器磨房,这豆饼也是好东西了,掺上高粱面、棒子面做出来的窝头不仅好吃还顶饥。

有了这样的刚性需求,煤矿、铁厂也就有了巨大的生存空间,煤矿铁厂有了生存的空间,工业基础也就差不多有了。

洋人好像还用沼气,这东西是用草木脏水粪便沤出来的,沼气能烧。剩下的东西还能肥田,这也是买卖!

做买卖不怕笨、也不怕慢,就是怕你不去想!”

“老子的话不白说,你们想吧!”

这还没完呢!接茬咱们还说粮食的事儿!

经过李大成的点拨,一个掌柜顺道儿摸了上来,可李大成一问要养什么牲口。这位又傻了眼。

“怎么不成?这也是个买卖,接着说!”

说着话,李大成用铅笔画出了两种炉子的图纸,大体标记了一下尺寸之后,就丢给了李诚有,做个炉子而已,货场上有铁匠,铸造的营生也会干,半天的时间足够了。(未完待续。)

在磨房上李大成没有难住李诚有。但这事儿李诚有做的却不怎么样,既然知道了,就该去做,等着自己拿主意的这段时间晾干吗?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