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色阴沉。
乌云遮天蔽日。
奉天殿。
朱元璋心中担忧太子的病情,草草结束了大朝会,
只留下几位重臣。
朱元璋淡然道:
“诸卿,有事就说,没事也散了吧。”
户部尚书赵勉第一个请示,
“陛下,臣请允许户部记账使用西域数字,目前已经有书吏开始使用了,都反应这类数字更方便,更明了。”
这事朱元璋知道,根据锦衣卫的奏报,
自从朱允?使用了西域传来的数字,现在京城的账房已经开始流行起来了,外面的商户都陆续在用。
钦天监也有年轻官员开始使用。
这好像成了一种趋势。
“准!”朱元璋没有犹豫。
如果能提高官员的办事效率,他乐见其成。
他又提醒道。
“要先小范围试行,不能一下子就铺开了。积累了经验,再全国推行。”
“臣遵旨!”赵勉领旨后继续说道,
“陛下,臣请允许户部使用朱允殿下发明的复式记账法。这种记账法全面,准确,由此衍生的各种会计表格也方便查阅财务状况。”
朱元璋犹豫了一下,
“奏疏呈上来,朕先看一看吧。”
这类专业性太强,他暂时也不能给一个准确的答复。
赵勉呈上了奏疏。
朱元璋草草翻了一遍,赵勉竟然称赞朱允通是“贤王”。
他不由地心生感慨,这是老朱家第一个被人称颂的孩子。
真不容易啊!
他将奏疏放在了一旁,
“用这种记账法的多吗?”
赵勉解释道:
“?陛下,市面上的商人用的较多。朱允通殿下写了一本书,专门介绍这种记账法的,所以普及的较快。”
“赵卿,这事改日再议。
朱元璋决定,抽空再仔细考虑一番。
换记账方法可不是小事,这涉及到全国都要换。
兵部尚书茹?(rú-cháng)禀报了迁徙百姓的事,
“陛下,迁徙去云南的百姓共计三十余万人。”
“共分为三批去往云南,每一批十万人。第一批已经启程,由沐春将军亲自带领。第二批将于后日启程。”
这是填充云南的人口,从应天府调集了三十万百姓。
第一批百姓是沐英的大儿子沐春带队。
朱元璋点点头,
“严令沿途各州县,必须尽可能提供便利,饮食、医药,都要有求必应。”
茹?拱手领旨。
工部尚书秦逵奏报,
“陛下,根据军器局的禀报,目前已经生产了三杆火枪,试枪后全部合格。”
朱元璋心中却有些不满意。
?儿一个人就能造三百杆,你们一个朝廷的衙门竟然第一批只三十杆?
“秦卿,还能提高产量吗?”
秦逵急忙回道:
“陛下,工匠现在已经熟悉了工艺,产量会逐步提高。”
“朕知道了。”
朱元璋没有深究,他现在完全没心思在政务上,
既然已经开始生产了,那就等等看吧,不行的话就直接下达任务。
刑部尚书杨靖奉上一份奏疏,
“陛下,徐永盛案,已经彻底结案了。这是最后定案的文书。”
周云奇上前接过。
朱元璋都没有去看一眼,只是叮嘱周云奇,
“存档吧。”
他又想起了一个问题,
“杨卿,去年审理这个案子的,是刑部的左侍郎?”
“是的,陛下,此人已经退仕了。”杨靖躬身道。
朱元璋冷哼一声,
“这么简单的案子都能办错!实在昏聩!当下旨严斥,褫夺退时朕给的封赏。
杨靖躬身领旨。
大殿一时间安静下来。
朱元璋扫视重臣,
“没事的话就散了吧。”
看他的神情重臣心中明了,陛下心烦着呢,
有几个人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,摸摸袖子里的奏疏,还是等陛下心情好的时候再说吧。
看到没有大臣再站出来,朱元璋站起身,
“诸卿且散了吧。”
他转身就要朝后殿走去。
刚要登上御垫,周云奇过来请示,
“陛下,开国公、舳舻侯、定远侯、鹤庆侯、靖宁侯等五人前来,请求去探望太子。”
老朱微微颔首,
“让他们去吧。”
“朕用过午膳也去东宫看看太子。”
咸阳宫。
朱标趴在床边,将喝下的药汤吐了个干净。
薛妃拿着丝帕擦了擦他的嘴,然后轻柔地扶着他靠在软枕上。
这是今天上午太子第三次呕吐了。
清晨太子吃了几口粥,很快就吐了。
之后喝的药汤也吐了。
院判修改了药方之后,重新煎了药,但是太子依然吐了。
李院判给太子重新把脉,犹如老僧入定一般,半晌不动。
最后李院判沉声道,
“太子,老臣先不开药了,给你针灸一次吧?”
“善!”太子低声应了,眼睛依然闭着。
薛妃指挥宫女将地上打扫干净。
李院判开始施针,
朱允通、朱允?都在一旁安静地看着。
朱允通察觉,李院判下第一针的时候,手竟然哆嗦了一下。
太子半闭着眼,呼吸微弱。
等李院判在太子的心口下了六根银针,拿出沙漏放在一旁。
艾草的清香在寝殿缭绕。
众人都安静地站在一旁,各怀心事。
一刻钟后,李院判下了针。
薛妃上前帮太子掩好衣服,又拉上锦被。
初夏了,太子依然盖着厚厚的被子。
朱允通上前帮着按了按被角,无意中碰触了太子的手,触之如冰,昔日白胖的手已经皮包着骨头,青筋历历在目。
看李院判开始收拾药囊,朱允?忍不住低声询问,
“院判,不要再开个方子吗?”
李院判愣了一下,才低声回道,
“给太子准备一点清粥小菜吧,或者问问太子喜欢吃什么。”
朱允?上前低声叫道,
“父王,………………”
薛妃急忙道:
“二殿下,不用问了。咱知道太子喜欢吃什么,现在就去准备。”
院判躬身告退了,
“娘娘,两位殿下,老臣就在前殿候着。”
朱允通跟着将他送出寝殿,之后又回来站在床边。
薛妃给太子理了理衣服、被子,就快步出去了。
太子微微睁开眼,目光有些迷离,最后聚焦在朱允通身上,
“?儿。”
“父王。”朱允通上前一步。
“书房还有一些奏疏,你去还给詹事府。”
“好的,孩儿现在就去。”朱允?出去了。
朱允?看着他的身影,心中有些嫉妒,
为何父王总是让朱允去做事,明明自己才是大哥。
“女儿。
“父王!”朱允?急忙凑过去,原来自己也有事做的。
“时候不早了,你去用吧。”
“呃,这......好的,父王,孩儿告退。”
朱允?十分失落,磨磨蹭蹭地处了寝殿,一个月郁郁寡欢地回了景阳宫。
朱允?去了书房。
书房光线很暗,十分冷清。
书桌上昔日堆积成山的奏疏只剩下薄薄的一摞,已经用细绳捆好了。
书房空荡荡的,很多东西都搬走了,只有书架上的书还在。
朱允通拿着奏疏出去了。
虽然已经到了正午,但是厚厚的云层彻底遮挡了太阳,
几只燕子飞舞,几乎擦了他的头顶。
光线暗淡,视线很差,
整个东宫都是灰暗的,
朱允?走的很慢,拎着奏疏心事重重。
昨天太子和他长谈,将东宫的几个兄弟都托付给了他。
显然太子也在担心,如果老朱从其他皇子中选择一个继承人,那东宫将是灭顶之灾。
朱允通想到太子的希冀的目光,心中就不禁叹息。
他猜测老朱不会从皇子中选择,秦王、晋王都太不堪了,
如果跳过这两个儿子,最终选择了朱棣,秦王、晋王又该如何处置?
东宫的孩子又如何处置?
可是如果从东宫选择继承人,朱允?丝毫没有把握老朱一定选择自己。
老朱首先考虑的是他的基业、对帝国设定的框架能否传承下去,老朱家的皇位能否万万年,
其他的一切才是次要的。
自己是否符合这个标准,只有老朱心里清楚。
老朱喜怒不形于色,对继承人更是闭口不谈。
朱允通猜不透他的心思,
现在也没有心情去猜。
太子犹如风中的残烛,随时都可能熄灭。
可惜自己不通医术,也就勉强知道一些后世的护理方法。
他的心里犹如压着一块巨石,让他烦躁,压抑。
东华门外,蓝九和他们迎了上来。
“殿下,怎么没有骑马?”
朱允?扬了扬奏疏,
“去詹事府,马上还要回去。”
蓝九和从袖子里摸出一封信,
“殿下,国公爷给您的信。”
朱允通展开看了一眼,没有什么重要的内容,就是日常问候,还有火枪在四川大杀四方。
“九和,家里最近有事吗?”
“殿下,没有什么大事。昨天,炼钢作坊抓到了两个细作,但是没有撬开嘴。”
“哦?后来呢?”
“殿下,人已经处理了?”
“九和,找几个刑讯的老手放在炼钢作坊,以后这种审问的话就交给他们做。”
“属下遵令!”蓝九和又追问道,“殿下,待遇如何给?"
朱允通沉吟了一下,“比照你们给吧。家里还有什么事?"
“呃,殿下,阎秉德公子来了,送了一些礼物,说是他升迁了。”
“本王知道。你传话给他,让他好好干,铅字印刷随便用,不用有什么顾虑。”
聊了几句,他就去了詹事府。
今天詹事府的官员多了一些,少事带着几个手下值班。
朱允通给了奏疏就出来了。
和蓝九和他们打了招呼正要准备入宫,却又站住了。
他打量蓝九和他们,
“给你们配备的短枪呢?”
蓝九和笑道:
“殿下,短枪都在前面的屋里,有兄弟们看着。这东西金贵,也就当值的时候属下发给他们,下值就收回来,统一看管。”
“行吧。”朱允通看看周围,这是皇宫的门前,天天一群壮汉拿着短枪对着东华门,也是不太合适。
蓝九和低声道。
“殿下,有人上前打听火枪的情况,甚至有人要高价收买一把。”
“高价?多高?”朱允?笑道。
“殿下,他们说随便开价,绝不还价。”
“都是什么人?”
“殿下,有勋贵府上,有藩王府上的。
“有燕王府的吗?”
“有的,殿下。燕王府的开价最高,不仅价格随便开,还送北境一个大马场。”
朱允?心里有了计较,朱棣将道衍招揽在身旁,就说明了他的野心。
这种人肯定积攒了不少家业,不如趁机割他一刀。
“九和,他们是要图纸吗?”
“殿下,有的要短枪,有的想借短枪去欣赏一天,有的要图纸。
“这事不要一口回绝,拖着再说。”
“殿下,您不会是......”
蓝九和大惊失色,火枪的威力如此凶猛,怎么能泄露出去?
殿下不是爱财的人啊,今天怎么了?
朱允通反问道:
“等京营的两个火枪营都配了火枪,你觉得秘密还守得住吗?”
蓝九和虽然不想让火枪流传出去,但是他也只能沮丧地回道,
“殿下,那肯定守不住的。”
京营充满了王公大臣的亲信,关系错综复杂,几百人拿着火枪,那肯定就不是秘密了。
朱允通想在火枪下发之前,赚一笔。
这笔钱不赚白不赚,火枪的秘密朝廷守不住的。
“九和,你先盯着,这事也不急。”
府军卫的火枪营远在四川,蓝玉亲自盯着,应该暂时不会泄密。
另一个火枪营,配齐三百杆枪需要一段时间。
何况现在找上门的都是一些管事、管家之类的,都是不能做主的奴仆。
尤其是燕王府的,极有可能是留守京城的下人自作主张,即使朱允通现在就同意了,他们请示燕王,来回通信也很占时间。
朱允?叮嘱道:
“你找个时间去叮嘱老关,炼钢作坊那里,钢管一定要严防死守,半根都不许流出去。”
蓝九和一拍胸脯,
“殿下请放心,生产钢管的全都是信得过的兄弟,都是一起打过仗的老兵,一个外来的工匠都没有。”
朱允?点点头,
“这就很好。”
“还有啊,钢管按需要生产,朝廷来单子就造;没有单子就不造,一根也不许多造。”
没有钢管,朱老四就只能让工匠手工去敲,要么就是去黑市高价买钢,一点点钻孔,
这些手工的钢管无论是耐用性,还是平滑度,都不如一体成型的。
供应琉球火枪和钢管的事情,蓝九和并不知道,都是老钱在操办,
朱允?暂时也不打算让他知道。
琉球事关重大,知道的人自然越少越好。
朱允通穿过东华门,朝咸阳宫走去。
他一边走,一边寻思火枪之后的武器研制,除了甘油之类的,应该再找一些强力的武器才行。
火枪泄密不可怕,关键是要守住钢管的秘密。
前面隐约来了一群人,
为首的是开国公常升,跟他一起的是几位在京城的勋贵,在咸阳宫一个太监的带领下,他们正在向宫外走,
朱允通站住了,他们是来探视太子的。
估计连太子的面都没见到,只是在前殿施个礼就退下了。
走到近前,众人给朱允通施礼,每个人的神情都很凝重。
常升皱眉道。
“殿下,最近还是少出宫。”
“二舅,是太子让我去了一趟詹事府。”朱允通急忙解释道。
“哦,原来如此。”
“二舅,最近我不方便出宫了,等找机会再出宫给老太君请安。”
“你安心照顾好太子,老太君身体硬朗着呢。”常升急忙点头称是,
“好的,二舅。”
“殿下,照顾好自己。”常升欲言又止,最后也只是一声叹息一声:
“陛下刚去了东宫,殿下快回去吧。
常升告辞了。
他本想劝诫朱允通这个时候要低调,留在咸阳宫不要乱跑。
但是话到嘴边,他最终没有说。
这个外甥很有主见,做事也一向很稳重,自己没必要再多余说一句。
常升带着几个勋贵出宫了。
朱允?看着他们的背影渐渐远去,
风中隐约夹杂着几声惨叫,他当即警觉起来,顺着声音的方向看去,
是咸阳宫的方向。
似乎有人在受罚。
他急忙快步走了过去。
绕过一处房子,他看到前面的路口正在行刑,监刑的竟然是老朱身边的周云奇。
拨打的是咸阳宫的一个管事太监,
挨打的太监只叫了几声就垂下了头,不知死活。
下手这么重,这是要朝死里打了。
“三殿下!”周云奇躬身施礼。
“大伴,他干什么了?”
“禀殿下,这个狗奴才私自向宫外传递消息。”
朱允?点点头,转身进宫了。
不用问了,传递的肯定是太子的健康状况。
老朱一向忌讳言人交接外臣,何况在这种敏感的时刻。
这个太监死有余辜!
朱允通心中唯一的担心的,会不会是传递给哪个勋贵?
最好别和凉国公有关系。
张节亲自挑开门前的帘子,
朱允?看左右无人,朝行刑的地方看了一眼,低声问道:
“他给谁传递消息呢?”
张节哭丧着脸,
“殿下,老奴听说,是刑部左侍郎。”
是他管的太监,捅出了这么大篓子,竟然还是被司礼监抓到的。
刚才他被陛下一顿训斥。
“陛下怎么处理的?”
“票殿下,刚才陛下已经下旨,斩了左侍郎,其家人?斥去了西凉的凉州卫。”
朱允?挑挑眉毛,老朱这次竟然没有大开杀戒。
真稀罕!
估计是为了太子祈福才留了活口。
不过从高高在上的侍郎亲属,变成了卫所的军户,以后只能任由军官盘剥、驱使,
从天堂坠入尘埃,也是生不如死吧。
朱允?去了后殿,看到郭宁妃来了,还有老朱的几个贵妃。
薛妃在一旁陪着说话。
朱允?竟然也在,这小子怎么舍得从寝殿出来的?
郭宁妃招手,
“?儿,来,这儿坐。陛下在寝殿呢。”
朱允通上前和几个贵妃施礼。
郭宁妃和她们感叹道,
“?儿这孩子踪的真快,过年之后又长高了不少啊。”
朱允通坐下陪着说了几句话,目光偶尔瞥向寝殿。
父子单独谈话,肯定和继承人有关吧?
他又问薛妃,
“娘娘,父王吃东西了吗?”
“吃了,小半碗的粥,还吃了几口清炒的野菜,这次没有吐。”薛妃回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