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9 皇太子标薨!(1 / 2)

大明假皇孙 花间无 5486 字 6天前

天色阴沉。

乌云遮天蔽日。

奉天殿。

朱元璋心中担忧太子的病情,草草结束了大朝会,

只留下几位重臣。

朱元璋淡然道:

“诸卿,有事就说,没事也散了吧。”

户部尚书赵勉第一个请示,

“陛下,臣请允许户部记账使用西域数字,目前已经有书吏开始使用了,都反应这类数字更方便,更明了。”

这事朱元璋知道,根据锦衣卫的奏报,

自从朱允?使用了西域传来的数字,现在京城的账房已经开始流行起来了,外面的商户都陆续在用。

钦天监也有年轻官员开始使用。

这好像成了一种趋势。

“准!”朱元璋没有犹豫。

如果能提高官员的办事效率,他乐见其成。

他又提醒道。

“要先小范围试行,不能一下子就铺开了。积累了经验,再全国推行。”

“臣遵旨!”赵勉领旨后继续说道,

“陛下,臣请允许户部使用朱允殿下发明的复式记账法。这种记账法全面,准确,由此衍生的各种会计表格也方便查阅财务状况。”

朱元璋犹豫了一下,

“奏疏呈上来,朕先看一看吧。”

这类专业性太强,他暂时也不能给一个准确的答复。

赵勉呈上了奏疏。

朱元璋草草翻了一遍,赵勉竟然称赞朱允通是“贤王”。

他不由地心生感慨,这是老朱家第一个被人称颂的孩子。

真不容易啊!

他将奏疏放在了一旁,

“用这种记账法的多吗?”

赵勉解释道:

“?陛下,市面上的商人用的较多。朱允通殿下写了一本书,专门介绍这种记账法的,所以普及的较快。”

“赵卿,这事改日再议。

朱元璋决定,抽空再仔细考虑一番。

换记账方法可不是小事,这涉及到全国都要换。

兵部尚书茹?(rú-cháng)禀报了迁徙百姓的事,

“陛下,迁徙去云南的百姓共计三十余万人。”

“共分为三批去往云南,每一批十万人。第一批已经启程,由沐春将军亲自带领。第二批将于后日启程。”

这是填充云南的人口,从应天府调集了三十万百姓。

第一批百姓是沐英的大儿子沐春带队。

朱元璋点点头,

“严令沿途各州县,必须尽可能提供便利,饮食、医药,都要有求必应。”

茹?拱手领旨。

工部尚书秦逵奏报,

“陛下,根据军器局的禀报,目前已经生产了三杆火枪,试枪后全部合格。”

朱元璋心中却有些不满意。

?儿一个人就能造三百杆,你们一个朝廷的衙门竟然第一批只三十杆?

“秦卿,还能提高产量吗?”

秦逵急忙回道:

“陛下,工匠现在已经熟悉了工艺,产量会逐步提高。”

“朕知道了。”

朱元璋没有深究,他现在完全没心思在政务上,

既然已经开始生产了,那就等等看吧,不行的话就直接下达任务。

刑部尚书杨靖奉上一份奏疏,

“陛下,徐永盛案,已经彻底结案了。这是最后定案的文书。”

周云奇上前接过。

朱元璋都没有去看一眼,只是叮嘱周云奇,

“存档吧。”

他又想起了一个问题,

“杨卿,去年审理这个案子的,是刑部的左侍郎?”

“是的,陛下,此人已经退仕了。”杨靖躬身道。

朱元璋冷哼一声,

“这么简单的案子都能办错!实在昏聩!当下旨严斥,褫夺退时朕给的封赏。

杨靖躬身领旨。

大殿一时间安静下来。

朱元璋扫视重臣,

“没事的话就散了吧。”

看他的神情重臣心中明了,陛下心烦着呢,

有几个人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,摸摸袖子里的奏疏,还是等陛下心情好的时候再说吧。

看到没有大臣再站出来,朱元璋站起身,

“诸卿且散了吧。”

他转身就要朝后殿走去。

刚要登上御垫,周云奇过来请示,

“陛下,开国公、舳舻侯、定远侯、鹤庆侯、靖宁侯等五人前来,请求去探望太子。”

老朱微微颔首,

“让他们去吧。”

“朕用过午膳也去东宫看看太子。”

咸阳宫。

朱标趴在床边,将喝下的药汤吐了个干净。

薛妃拿着丝帕擦了擦他的嘴,然后轻柔地扶着他靠在软枕上。

这是今天上午太子第三次呕吐了。

清晨太子吃了几口粥,很快就吐了。

之后喝的药汤也吐了。

院判修改了药方之后,重新煎了药,但是太子依然吐了。

李院判给太子重新把脉,犹如老僧入定一般,半晌不动。

最后李院判沉声道,

“太子,老臣先不开药了,给你针灸一次吧?”

“善!”太子低声应了,眼睛依然闭着。

薛妃指挥宫女将地上打扫干净。

李院判开始施针,

朱允通、朱允?都在一旁安静地看着。

朱允通察觉,李院判下第一针的时候,手竟然哆嗦了一下。

太子半闭着眼,呼吸微弱。

等李院判在太子的心口下了六根银针,拿出沙漏放在一旁。

艾草的清香在寝殿缭绕。

众人都安静地站在一旁,各怀心事。

一刻钟后,李院判下了针。

薛妃上前帮太子掩好衣服,又拉上锦被。

初夏了,太子依然盖着厚厚的被子。

朱允通上前帮着按了按被角,无意中碰触了太子的手,触之如冰,昔日白胖的手已经皮包着骨头,青筋历历在目。

看李院判开始收拾药囊,朱允?忍不住低声询问,

“院判,不要再开个方子吗?”

李院判愣了一下,才低声回道,

“给太子准备一点清粥小菜吧,或者问问太子喜欢吃什么。”

朱允?上前低声叫道,

“父王,………………”

薛妃急忙道:

“二殿下,不用问了。咱知道太子喜欢吃什么,现在就去准备。”

院判躬身告退了,

“娘娘,两位殿下,老臣就在前殿候着。”

朱允通跟着将他送出寝殿,之后又回来站在床边。

薛妃给太子理了理衣服、被子,就快步出去了。

太子微微睁开眼,目光有些迷离,最后聚焦在朱允通身上,

“?儿。”

“父王。”朱允通上前一步。

“书房还有一些奏疏,你去还给詹事府。”

“好的,孩儿现在就去。”朱允?出去了。

朱允?看着他的身影,心中有些嫉妒,

为何父王总是让朱允去做事,明明自己才是大哥。

“女儿。

“父王!”朱允?急忙凑过去,原来自己也有事做的。

“时候不早了,你去用吧。”

“呃,这......好的,父王,孩儿告退。”

朱允?十分失落,磨磨蹭蹭地处了寝殿,一个月郁郁寡欢地回了景阳宫。

朱允?去了书房。

书房光线很暗,十分冷清。

书桌上昔日堆积成山的奏疏只剩下薄薄的一摞,已经用细绳捆好了。

书房空荡荡的,很多东西都搬走了,只有书架上的书还在。

朱允通拿着奏疏出去了。

虽然已经到了正午,但是厚厚的云层彻底遮挡了太阳,

几只燕子飞舞,几乎擦了他的头顶。

光线暗淡,视线很差,

整个东宫都是灰暗的,

朱允?走的很慢,拎着奏疏心事重重。

昨天太子和他长谈,将东宫的几个兄弟都托付给了他。

显然太子也在担心,如果老朱从其他皇子中选择一个继承人,那东宫将是灭顶之灾。

朱允通想到太子的希冀的目光,心中就不禁叹息。

他猜测老朱不会从皇子中选择,秦王、晋王都太不堪了,

如果跳过这两个儿子,最终选择了朱棣,秦王、晋王又该如何处置?

东宫的孩子又如何处置?

可是如果从东宫选择继承人,朱允?丝毫没有把握老朱一定选择自己。

老朱首先考虑的是他的基业、对帝国设定的框架能否传承下去,老朱家的皇位能否万万年,

其他的一切才是次要的。

自己是否符合这个标准,只有老朱心里清楚。

老朱喜怒不形于色,对继承人更是闭口不谈。

朱允通猜不透他的心思,

现在也没有心情去猜。

太子犹如风中的残烛,随时都可能熄灭。

可惜自己不通医术,也就勉强知道一些后世的护理方法。

他的心里犹如压着一块巨石,让他烦躁,压抑。

东华门外,蓝九和他们迎了上来。

“殿下,怎么没有骑马?”

朱允?扬了扬奏疏,

“去詹事府,马上还要回去。”

蓝九和从袖子里摸出一封信,

“殿下,国公爷给您的信。”

朱允通展开看了一眼,没有什么重要的内容,就是日常问候,还有火枪在四川大杀四方。

“九和,家里最近有事吗?”

“殿下,没有什么大事。昨天,炼钢作坊抓到了两个细作,但是没有撬开嘴。”

“哦?后来呢?”

“殿下,人已经处理了?”

“九和,找几个刑讯的老手放在炼钢作坊,以后这种审问的话就交给他们做。”

“属下遵令!”蓝九和又追问道,“殿下,待遇如何给?"

朱允通沉吟了一下,“比照你们给吧。家里还有什么事?"

“呃,殿下,阎秉德公子来了,送了一些礼物,说是他升迁了。”

“本王知道。你传话给他,让他好好干,铅字印刷随便用,不用有什么顾虑。”

聊了几句,他就去了詹事府。

今天詹事府的官员多了一些,少事带着几个手下值班。

朱允通给了奏疏就出来了。

和蓝九和他们打了招呼正要准备入宫,却又站住了。

他打量蓝九和他们,

“给你们配备的短枪呢?”

蓝九和笑道:

“殿下,短枪都在前面的屋里,有兄弟们看着。这东西金贵,也就当值的时候属下发给他们,下值就收回来,统一看管。”

“行吧。”朱允通看看周围,这是皇宫的门前,天天一群壮汉拿着短枪对着东华门,也是不太合适。

蓝九和低声道。

“殿下,有人上前打听火枪的情况,甚至有人要高价收买一把。”

“高价?多高?”朱允?笑道。

“殿下,他们说随便开价,绝不还价。”

“都是什么人?”

“殿下,有勋贵府上,有藩王府上的。

“有燕王府的吗?”

“有的,殿下。燕王府的开价最高,不仅价格随便开,还送北境一个大马场。”

朱允?心里有了计较,朱棣将道衍招揽在身旁,就说明了他的野心。

这种人肯定积攒了不少家业,不如趁机割他一刀。

“九和,他们是要图纸吗?”

“殿下,有的要短枪,有的想借短枪去欣赏一天,有的要图纸。

“这事不要一口回绝,拖着再说。”

“殿下,您不会是......”

蓝九和大惊失色,火枪的威力如此凶猛,怎么能泄露出去?

殿下不是爱财的人啊,今天怎么了?

朱允通反问道:

“等京营的两个火枪营都配了火枪,你觉得秘密还守得住吗?”

蓝九和虽然不想让火枪流传出去,但是他也只能沮丧地回道,

“殿下,那肯定守不住的。”

京营充满了王公大臣的亲信,关系错综复杂,几百人拿着火枪,那肯定就不是秘密了。

朱允通想在火枪下发之前,赚一笔。

这笔钱不赚白不赚,火枪的秘密朝廷守不住的。

“九和,你先盯着,这事也不急。”

府军卫的火枪营远在四川,蓝玉亲自盯着,应该暂时不会泄密。

另一个火枪营,配齐三百杆枪需要一段时间。

何况现在找上门的都是一些管事、管家之类的,都是不能做主的奴仆。

尤其是燕王府的,极有可能是留守京城的下人自作主张,即使朱允通现在就同意了,他们请示燕王,来回通信也很占时间。

朱允?叮嘱道:

“你找个时间去叮嘱老关,炼钢作坊那里,钢管一定要严防死守,半根都不许流出去。”

蓝九和一拍胸脯,

“殿下请放心,生产钢管的全都是信得过的兄弟,都是一起打过仗的老兵,一个外来的工匠都没有。”

朱允?点点头,

“这就很好。”

“还有啊,钢管按需要生产,朝廷来单子就造;没有单子就不造,一根也不许多造。”

没有钢管,朱老四就只能让工匠手工去敲,要么就是去黑市高价买钢,一点点钻孔,

这些手工的钢管无论是耐用性,还是平滑度,都不如一体成型的。

供应琉球火枪和钢管的事情,蓝九和并不知道,都是老钱在操办,

朱允?暂时也不打算让他知道。

琉球事关重大,知道的人自然越少越好。

朱允通穿过东华门,朝咸阳宫走去。

他一边走,一边寻思火枪之后的武器研制,除了甘油之类的,应该再找一些强力的武器才行。

火枪泄密不可怕,关键是要守住钢管的秘密。

前面隐约来了一群人,

为首的是开国公常升,跟他一起的是几位在京城的勋贵,在咸阳宫一个太监的带领下,他们正在向宫外走,

朱允通站住了,他们是来探视太子的。

估计连太子的面都没见到,只是在前殿施个礼就退下了。

走到近前,众人给朱允通施礼,每个人的神情都很凝重。

常升皱眉道。

“殿下,最近还是少出宫。”

“二舅,是太子让我去了一趟詹事府。”朱允通急忙解释道。

“哦,原来如此。”

“二舅,最近我不方便出宫了,等找机会再出宫给老太君请安。”

“你安心照顾好太子,老太君身体硬朗着呢。”常升急忙点头称是,

“好的,二舅。”

“殿下,照顾好自己。”常升欲言又止,最后也只是一声叹息一声:

“陛下刚去了东宫,殿下快回去吧。

常升告辞了。

他本想劝诫朱允通这个时候要低调,留在咸阳宫不要乱跑。

但是话到嘴边,他最终没有说。

这个外甥很有主见,做事也一向很稳重,自己没必要再多余说一句。

常升带着几个勋贵出宫了。

朱允?看着他们的背影渐渐远去,

风中隐约夹杂着几声惨叫,他当即警觉起来,顺着声音的方向看去,

是咸阳宫的方向。

似乎有人在受罚。

他急忙快步走了过去。

绕过一处房子,他看到前面的路口正在行刑,监刑的竟然是老朱身边的周云奇。

拨打的是咸阳宫的一个管事太监,

挨打的太监只叫了几声就垂下了头,不知死活。

下手这么重,这是要朝死里打了。

“三殿下!”周云奇躬身施礼。

“大伴,他干什么了?”

“禀殿下,这个狗奴才私自向宫外传递消息。”

朱允?点点头,转身进宫了。

不用问了,传递的肯定是太子的健康状况。

老朱一向忌讳言人交接外臣,何况在这种敏感的时刻。

这个太监死有余辜!

朱允通心中唯一的担心的,会不会是传递给哪个勋贵?

最好别和凉国公有关系。

张节亲自挑开门前的帘子,

朱允?看左右无人,朝行刑的地方看了一眼,低声问道:

“他给谁传递消息呢?”

张节哭丧着脸,

“殿下,老奴听说,是刑部左侍郎。”

是他管的太监,捅出了这么大篓子,竟然还是被司礼监抓到的。

刚才他被陛下一顿训斥。

“陛下怎么处理的?”

“票殿下,刚才陛下已经下旨,斩了左侍郎,其家人?斥去了西凉的凉州卫。”

朱允?挑挑眉毛,老朱这次竟然没有大开杀戒。

真稀罕!

估计是为了太子祈福才留了活口。

不过从高高在上的侍郎亲属,变成了卫所的军户,以后只能任由军官盘剥、驱使,

从天堂坠入尘埃,也是生不如死吧。

朱允?去了后殿,看到郭宁妃来了,还有老朱的几个贵妃。

薛妃在一旁陪着说话。

朱允?竟然也在,这小子怎么舍得从寝殿出来的?

郭宁妃招手,

“?儿,来,这儿坐。陛下在寝殿呢。”

朱允通上前和几个贵妃施礼。

郭宁妃和她们感叹道,

“?儿这孩子踪的真快,过年之后又长高了不少啊。”

朱允通坐下陪着说了几句话,目光偶尔瞥向寝殿。

父子单独谈话,肯定和继承人有关吧?

他又问薛妃,

“娘娘,父王吃东西了吗?”

“吃了,小半碗的粥,还吃了几口清炒的野菜,这次没有吐。”薛妃回道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