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70 第二份奏疏(1 / 2)

大明假皇孙 花间无 3940 字 5天前

晨光灿烂。

京城,朱允?别院的前书房,杨士奇靠窗而坐,在安静地看书。

阳光透过窗户,在书房留下斑驳的光影。

晚春的清晨不凉不热,正适合看书,杨士奇看的十分入神。

后院已经空了,只有两个上了岁数的嬷嬷白天在值班。

只有前院的书房,因为杨士奇在,还有一些人气。

他申请辞去翰林院编修的职务,去跟随通殿下,但是陛下不仅没有批准,还派了一个翰林院侍读过来和他谈话。

无奈,杨士奇只好暂时作罢。

眼下他也不急着走,还有正事要做。

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来了,扎着两个发髻,穿着绿色长裙,

“芦苇高,芦苇长,芦花似雪雪茫茫……………”

小女孩唱着儿歌,左手拿着一串糖葫芦,右手挽着一个蓝布包裹。

包裹有些沉,坠着她的小胳膊。

杨士奇放下书,迎了出去,笑着招呼她:

“云萝。”

自从丽妃死后,她被周二沙送来这里,就养在了别院。

孩子乖巧懂事,大家都很喜欢,尤其是后院的两个嬷嬷,将她当成了自己的孙女一般。

云萝吃力地递上包裹,

“先生,给您的。来人送到了门房,我就给您拿来了。

杨士奇接过包裹,故意考校她:

“什么样的人?”

云萝摇摇头,大眼睛忽闪,陷入回忆,

“我只看到了背影,一身灰色的短打,很壮实的汉子,骑着一匹骏马。

“对了,他的手掌很宽厚,应该是个习武的好手。”

杨士奇点点头,能看到这么多已经很伶俐了,

“好啊。谢谢你!”

云萝摆摆手,

“先生客气啦!”

她吃着糖葫芦,从东侧的山墙外去了后院。

很快,房后传来她的娇声大呼,

“周婆婆?钱婆婆?"

杨士奇打开包裹,里面是王行修改润色后的奏疏。

前天他去了一趟宝华山,拜访了王行,两人为了修改奏疏,昨天书信往来不断,这已经是两人协商后的第三稿了。

第一份是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奏疏,

杨士奇发现上面有一封信,是王先生的亲笔信。

信中写了他最后的修改思路。

翻开奏疏,看着密密麻麻的红色小楷,杨士奇有些感动,

“先生又是一夜未眠啊!”

第一份奏疏改动比较大,主要是删去了“摊丁入亩”的部分。

王行认为这是一个良法,有百利而无一害,推行的阻力最小,因此应该留殿下留着。

等殿下位登大宝,就可以晓谕天下。

杨士奇不断点头,表示赞同,这就是给殿下收买人心用的。

“摊丁入亩”废除了中原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,切实减轻了百姓的负担,

百姓再也不用为了少纳税而杀子,

开明的士绅必然会大力支持,

殿下会因此而迅速赢得民心,安定天下。

杨士奇仔细看了一遍,没有什么大的争议。

偶尔几处细节上有分歧,但是不影响全局,最终他决定以自己的意见为主。

这是最终的定稿了。杨士奇拿出毛笔,开始誊抄。

先抄写的是第二份,“官绅一体当差、一体纳粮”的奏疏。

左手草稿,右手空白的奏本,

前方摊开了一张纸,上面洋洋洒洒写满了字,“坐维坐容,背欲直,貌端庄......”。

杨士奇模仿这个字体落笔誊抄。

两份奏疏足有上万字,一直抄写到日上正午,杨士奇才放下了毛笔,揉揉酸涩的手腕,

看着眼前的两份要上交通政司的奏疏,他长吁了一口气,终于全部抄写完了。

两份奏疏的字迹完全不同,

第二份就是给朱允?的人准备,具体给谁,杨士奇也不知道。

这两份奏疏必将再次搅动朝局,

他和王行都认为,陛下年老体衰,精力不济,这两份奏疏带来的震动,至少能让殿下安定大半年。

如果陛下采用了第二份的奏疏,殿下甚至可以平静两年。

杨士奇将第一份奏疏留下,这是以殿下的名义呈送的,由自己亲自送去通政司。

不过,不是今天送,而是等到第二份奏疏引起朝野轰动之后,看效果再送。

将第一份奏疏放在一旁的匣子里,用蓝布包裹了第二份奏疏,

他又将王行的来信,奏疏的旧稿全丢进火盆里烧了。

屋里很快烟雾。

杨士奇打开了所有的门窗,忍着呛人的烟气,拿着木条拨弄着火堆,直到全部燃烧殆尽,

这是殿下叮嘱的,往来书信全都不留,阅后即焚。

杨士奇这才起身,拎起了蓝布包裹,眼神中精光闪动,这就是个巨大的震天雷,一旦进了通政司,必将朝野震惊

杨士奇拿着包裹去了后院,自己负责的做完了,会有专人将奏疏送出去。

周嬷嬷就在中间的院子,拿着大剪刀正在修剪花草。

看到杨士奇,周嬷嬷放下剪刀,迎上前屈膝施礼。

杨士奇将奏疏交给了她,转身就回去了。

周嬷嬷接过包裹去了后院。

两人没有交流,没有彼此打听,但是都明白在做什么。

乾清宫。

朱元璋散了早朝回来了,满脸的倦怠,不断轻声咳嗽。

烧已经退了,但是身体还有些不适,忙碌了一个上午,现在腰酸背痛,伛偻着老腰,回到御案后就一屁股坐下,

周云奇急忙递过一杯茶。

朱元璋接过去,一口气喝了半杯。

看着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疏,他感觉更累了。

这些都要自己一本一本看的,今天又要半夜才能睡了。

可是现在腰酸脚冷,眼睛干枯,奏疏看多了几乎成了一种刑罚。

奏疏不少是申请立储的。

自从这次病重,群臣请求立储的奏疏又多了起来。

尤其是自己批准了不少淮西勋贵清辞的奏疏后,请求立储的奏疏每天都用筐抬进来。

将朱允?派去东海,带朱允?上朝,其实自己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。

可是大臣却不依不饶,要求陛下尽快明旨立储。

朱元璋叹了口气,疲倦地吩咐道,

“云奇,将这些请求立储的奏疏都搬走,留中。”

他明白这些臣子的小算盘,无非是要争夺一个拥戴的功劳。

太监上来搬走奏疏。

朱元璋无意中看到一份奏疏的标题,当即眯缝起老眼,神情变得严肃:

【奏请立朱允?殿下为皇太孙疏】

大臣都是请求立储,这还是第一次有人直呼拥立对象的名字。

谁的胆子这么肥?

朱元璋拿过奏疏,戴上老花镜,直接翻到最后的署名页,

是方孝孺写的!

朱元璋问道,

“云奇,方孝孺何时进京的?”

周云奇躬身道,

“陛下,方教授是昨天下午抵京的。

朱元璋不由地冷哼一声。

昨天才抵达京城,就立刻上了奏疏,方孝孺就这么急不可耐了吗?

随便翻了一遍,无非是将朱允?夸奖了一遍,都是陈词滥调,其他大臣都说了无数次了,完全没有什么新意。

朱元璋将奏疏丢给了太监,

“留中。”

朱元璋冷哼一声,

“下旨斥责方孝孺!”

方孝孺无非是赌,如果被采纳了,他就后来居上,成了拥戴第一人;如果留中,他也没有什么损失。

朱元璋本来计划升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读,以后陪伴朱允?,现在看还是要晾一晾,让他做一段时间布衣,

这人有些自以为是,完全忘记了揣测圣意也是大罪。

朱元璋虽然斥责了方孝孺,但是他也意识到,储君空悬太久了,不能再拖延下去了。

自己太累了,也需要有人帮着分担一些朝政。

如果没有炼钢作坊的爆炸,册封皇太孙的圣旨早就明发天下,太庙都祭祀过了。

但是在册封储君之前,朱元璋决定还必须安顿一个人:

朱允?!

炼钢作坊的爆炸、朱允?对朝政的影响之深,都让朱元璋重新考虑了对朱允?的安置。

这是大明火枪的祖师爷,炼钢作坊还需要他来出力重建。

在立储之前,该给朱允通一个说话了。

这也是他不满方孝孺奏疏的原因,在册封储君之前,必须先安抚了朱允通。过早地掀开底牌,会让他很被动。

朱元璋从御案上翻出一份圣旨,旨意已经用印了,

“奉天承运皇帝诏曰:......兹有皇孙朱允?......才德日显......册封朱允?为吴王......赐以吴地......世袭罔替………………”

朱元璋又仔细看了一遍,招来值守的翰林院侍读,将圣旨递了过去:

“明旨天下。”

他很清楚,朱允?是有怨言的,为大明做了这么多却与储位无缘,朝廷总要给一些安慰。

算一算时间,朱允通现在该到杭州了吧?

谢于道不许他出城,只怕?儿又要大闹一场了。

等耿炳文去了,就好了。

等册封的旨意到了,朱允就会彻底安稳了。毕竟吴王是所有藩王中最尊贵的,自己就曾经是吴王。

先让朱允?在杭州呆一年,如果能安心做一个藩王,明年就改封辽东,等候他帮帝国开垦一块膏腴之地。

看着侍读拿着册封的圣旨出去了,朱元璋又吩咐道,

“云奇,找出那个任命方孝孺的奏疏,废弃!”

~

黄子澄的前院。

今天他大摆酒席,为方孝孺接风洗尘。

方孝孺昨天下午抵达京城,本该昨晚就举行宴会。可是昨天朱允?奉旨去检查江宁县的农田耕种情况,方孝孺自己也说要上奏疏,最后就定了今天。

今天客人很少,只请了三五好友,朱允?今天也来了,坐在上首,方孝孺、黄子澄分坐左右。

方孝孺这次回来,多了一个称呼,正学先生”。

朱允?最高兴,一直低声和方孝孺说话,

“方先生去了这两年,咱无时不刻想先生回来,今日终于得偿所愿,本王十分欣慰!”

黄子澄已经喝的有些高了,大声嚷嚷,

“方正学,你的奏疏胆子够大!佩服!”

众人都是暗戳戳地请求立储,唯独方孝孺,直接奏请立朱允?殿下。

大家既惊叹他的傻大胆,心中也钦佩他的勇气。

方孝孺摆摆手,淡然道,

“还需要各位一起努力。”

这句话有些冷场,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能豁得出去的。

朱允?环视众人,微笑道,

“陛下即将下旨,任命方先生为翰林院侍讲。”

众人齐声叫好,

“方正学这一步迈的大!”

“去宫廷授课,前程锦绣!”

"......"

黄子澄满脸笑容,也和众人一起端起酒杯恭喜方孝孺。

可是他的心里却酸溜溜的,自己在翰林院蹉跎了五年多,至今还是翰林院编撰,方孝孺一回来就是侍讲,双方的差劲迅速拉大了。

方孝孺很谦虚,和众人喝了几杯。

不过,他喝的很少,都是浅酌。

等众人喝了一轮酒,朱允?又说道,

“陛下昨晚批准了十个勋贵的清辞奏疏。”

黄子澄大喜,

“陛下又批准了十个?那就没剩下几个了。”

黄子澄一拍大腿,

“好啊!淮西勋贵自废武功,有人失去根基了!”

众人齐声喝彩。

朱允?也很高兴,淮西勋贵掌控的兵力太可怕了,每次想起都心气不足。

唯独方孝孺捧着酒杯,低着头,沉思不语。

朱允?察觉了不对,但是当着众人的面又不好直接询问。

黄子澄摇摇晃晃站起身,要去放水,带动了其他人也跟着去了。

酒席上只剩下朱允?和方孝孺,

朱允?急忙问道,

“先生怎么闷闷不乐?”

方孝孺苦笑道:

“这次回来,下官察觉朱允通殿下在朝野的声望,已经无人能敌。”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