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州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,由于有着大宋最大也最繁华的市舶司机构,机会多多,经济繁荣之下,这间不起眼的门面让高二无形中成为了一个富商。而在这期间,高二并没有忘记打探兄长的消息,更从未亏待自己的侄子与侄女,为了侄子和儿子的将来,高二还专门请了先生对他们进行教导,期望他们将来出人头地。
潘文卿什么也不说了,苏晓真的不怕被人攻讦,那些攻讦他的人是什么人,有什么目的潘文卿心中有数。苏晓是一个腹黑的,贪婪的,强悍的人,他有着一颗极其强大的内心。这颗心却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之上,建立在为国为民的基础上,潘文卿现在已经不是当初对宿苏晓的惧怕,而是钦佩,发自内心的开始钦佩。
都是心知肚明的事情,不过苏晓很坚决:“破立之间自有法度,不劳而获不值得提倡,哪怕是这种不劳而获受到法律的保护,受到宗法的保护。这是道德与人品问题,为了维护道德,为了不让付出得不到应有的汇报,值得我们去冲破这些枷锁。我相信百姓的眼睛雪亮,他们知道对与错,身为官员,我们维持的应该是正义,而不是宗法的所谓正义。我相信,世人会用最正确的眼光看待这种纠纷,也能够给我们的判案最公正的评价。”
潘文卿拿起卷宗,他叹息一声:“也许...雨声是对的,但...会被很多人认为破坏祖宗成法,不利于地方稳定,会让人借机攻讦。”
又是一个逢五,本来苏晓不想处理案子,有潘文卿在,用不到他这个提举。
苏晓没回应潘文卿的恭维,两人现在的关系这样做没必要,他放下卷宗:“这个高二可加入了商会?”
潘文卿不明白苏晓又要抽什么风,这件案子对于判案的官员来说就应该五十大板,哪怕是按照刑律都不算违规。财产之争除了特例,一般都是各打五十大板加上人为的稍稍倾斜,这样官员判案容易,也不容易出错。一句话,官场求的是一个稳字,谁也不会让这些普通的案子影响到自己的官声。
简单的扫视有限的几件案子,苏晓发现有一个案子很值得他下手。这时,潘文卿看到苏晓盯着卷宗,他也凑过来:“提举,这件案子就是平常的财产之争,没什么不好判的!”
这是一股强大的传统力量,加上律法的支持,官员为了稳定地方,必定会偏向宗族一方。而高二会被扣上一些比如侵占家族与兄长财产、忤逆不孝等罪名,然后...大棒高高举起轻轻放下,五十大板掌握在官员手中,全看他的心情好坏。一般情况下会是象征性的给予高二一些惩罚,随后分上一些财产就此结案。
“提举有何见解,下官陪提举审案,也好从中借鉴经验。”
这是一个讯息不发达的时代,出远门碰到意外很常见,高二与族中人本以为高大已经不在人世,谁知高大在今年入秋之际竟然回到了泉州。
高二的兄长高大是一名小布商,早年丧妻留有一对儿女,后来高大为了谋求更多的财富走出泉州。一双儿女自然是留给了高二夫妇照应,而在这同时,高大还给高二留下了几十贯钱用来赡养自己的儿女。谁知,高大这一走就是六年,而且毫无音讯。
最关键的问题来了,这件事本来可以族内进行协调,谁知高大的浑家坚决不同意,而高大“惧内”,只能眼看着族人把高二一家逐出家门。
潘文卿摇头:“下官不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