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五章 民有三苦(2 / 2)

明末传奇 风中的失落 1707 字 8个月前

杨廷枢都感觉奇怪了,想不到郑勋睿会表现的如此的轻松自如。

“一曰银价太贵,钱粮难纳也。。。银价太昂,文钱不束,不独官民交困,国家亦受其害也,而民愈抗延,官愈穷窘,招致预截太多,缺分太亏,后任无可复征,则官吏无法自全。。。银价愈贵,民之完纳愈苦,官之追呼亦愈酷。。。真有日不聊生之势。。。”

二月十七日,养足精神的郑勋睿,和杨廷枢一起在京城内闲逛了。

题目的总体意思是,服侍君子是很容易的,但是想讨君子的喜欢却是很难的,如果不用正确的方法讨君子喜欢,君子是不会喜欢的,君子用人总是量才使用。心的功能是思考,思考就有所得,不思考什么都得不到。三皇之舜帝德行方面是圣人,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,财富拥有整个天下。

闲逛的这些日子,郑勋睿出现了难得的轻松,他很清楚,一旦殿试结束之后,自己恐怕难以有这样轻松的时间了,什么都不用想,什么都不用做。

郑锦宏、洪欣涛、洪欣贵和洪欣瑜等人,早就在贡院外面等候了,看见郑勋睿出来,众人连忙迎上去了,郑勋睿看着众人,微笑点头,什么都没有说。

进入翰林院其实是另外的一个学习过程,不管是修撰、编修和还是庶吉士,第一件事情都是阅读诸多的奏折,这些奏折还有皇上的批阅和内阁提出的建议,一旦熟悉了这些奏折,对于朝廷的大部分情况也基本熟悉了。

“二曰盗贼太众,良民难安也,今辽东有鞑子侵袭,陕西、山西有流寇作乱,此皆天下腹地,一有聚啸,患且不测。。。且陕西一地,或十家之中,三家从贼,良民逼处其中,心知其非,莫可奈何。。。且辽东一地,远近戚邻,大者荡产,全家没之,小者株之,难护其身。。。”

郑勋睿看着杨廷枢,笑了笑,没有说话。

闲逛是很轻松的,不用思考任何的问题,每一次的大考之后,考生都是想着能够轻松一下的,这种滋味和高考之后的放松是一个道理,应该说郑勋睿是有着切身体会的,前世高考之前,过的是生不如死的日子,父母在一边唠叨,自己还要昏天黑地的学习,可一旦高考结束了,父母也就不过问学习的事情,开始关心高考成绩,一旦考取了好的大学,父母就乐开花了,甚至催促他出去游玩。

写完这篇文章,郑勋睿抬头的时候,才发现已经过了午时,这是他耗时最长的一篇文章,毕竟是结合现实情况的文章,耗费的心力可想而知,而且文章之中不能够有过激的言语,愤青的那些埋怨是万万不能够写进去的,否则整篇文章就报废了。

拉开房门,郑勋睿一眼就看到了在走廊盘旋的杨廷枢。

这也意味着,参加会试的两千五百多举人,至少需要在京城等候十多天的时间,这段时间之内,考生相互之间基本不会有多少的接触,出去游历看看,或者是在酒楼客栈休憩看书,等候发榜的时间。

“生未经其履,或莫悉其机要,窃以为国家大政,如治国大烹小鲜,渐渐挽回元气,生贸然言之,初规有未善者,不可详尽周至,惟以为国家政体,当持其大端不宜区区频施周罔,遮人之过。。。天下事履之而后艰。。。”

“闻国贫不足患,惟民心涣散,则为患甚大。自古莫富于隋文之季,而忽之乱亡,民心去也,莫贫于汉昭之初,而渐致又安,能抚民也。。。”

这也是诀窍,若是三篇文章都是惊世骇俗的,反而会引发主考官的质疑,毕竟学问是无限的,任何人都不敢说自己学问达到了最高境界,人这一辈子都是需要学习的。

“这也没有什么啊,若是会试通过了,那就要直接参加殿试,一个进士的资格是稳当了,那就意味着要进入朝廷为官了,对民间疾苦丝毫不知,仅仅是一肚子的学问,这样的读书人,怕是朝廷看不上啊。”

会试的同考官的人数是乡试的一倍以上,最高可以达到二十人左右,从二月十七开始阅卷,一直到三月初一发榜,这期间只有十二天的时间,需要做的事情很多,而且时间上面不能够有丝毫的耽误,毕竟三月十五就是殿试的时间,在殿试之前,礼部还要教授被录取的贡士相关的礼仪,鸿胪寺还要专门训练相关的礼仪,免得贡士进入到紫禁城的时候丢丑。

二月十五日,申时。

“还是你厉害,看到考题的时候,我就想到一路上见到的情形,你我之间还商议过这些事情,看到考题的时候,我也是暗自窃喜,这可真的是有心栽花,无心插柳柳成荫。”

“生之斗胆,有所畏而不敢言者,人臣贪位之私心也,不务其本而徒言其末者,后世苟且之学也。。。然不行天下至难之事,不足挽天下积重之势,大利所在,未可以小小障辄畏难而苟安也。。。”

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?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!居然还采集!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