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着看着,他的眉毛扭成了一团。
郑勋睿和徐光启之间的接触不是很多,机缘巧合之下才成为了师生的关系,来到陕西之后,郑勋睿很少给徐光启写信,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,他也是不会写信的,上次给徐光启写信,说明了建立军队的重要性,皇上的圣旨很快就下来了,同意组建延安卫所。
如果历史的轨道不会发生很大的改变,那么两年之后,部分的流寇要开始返回陕西活动了,到了那个时候,郑勋睿应该做好了一切的准备,其实在他看来,历史肯定会出现改变,一旦延安府的状况出现好转的趋势,在山西遭遇打击的流寇,肯定会提前返回陕西的,而流寇能够活动的地方,重点就是延安府、庆阳府和西安府等地。
郑勋睿当初若是投靠了周延儒或者是温体仁,也绝不会被派遣到延安府担任知府的,至少是在北直隶的范围之内。
皇上重用太监,造成的直接恶果就是监军克扣军饷,每每遇到战斗就率先逃命,而且将责任推给指挥作战的将领,同时对作战的指挥事宜横加干涉,导致本来就羸弱不堪的大明军队,陷入到无底的深渊之中。
在延安府就不一样了,这里的流寇肆掠,朝廷根本不关心,吏部甚至无法派遣进士到这里来任职,状况和辽东是差不多的,成为了人见人怕的地方,辖三州十六县的延安府,居然只有四名进士,这样的事情说出去,不会有人相信的。
后金和草原部落之间,其实有着太多的联系,他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,而且后金的女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,自然环境极其恶劣,为了能够生存下来,他们极尽所能,锻炼出来强悍的身体,这让他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,快速的崛起。
后金鞑子变得越来越强大了,**哈赤病逝之后,接替大汉职位的皇太极,展现出来更加深远的雄才大略,一方面整顿后金内部的秩序,善待汉人,启用汉人,另外一方面加强了军事方面的建设,在已经建立完善的满八旗的基础之上,建立了蒙古左右二营,这是蒙八旗的前身,皇太极一方面不断的入关劫掠,抢夺粮食、人口等等,一方面对蒙古开始了大规模的征服,广宁塞外的绰哈部落、诸穆图部落、固相部落以及科尔沁部落等,悉数都投靠了后金,特别是在草原影响很大的科尔沁部落,投靠了后金,造成了很大的影响。
三边总督洪承畴的官邸,已经于十月初搬迁,到山西的平阳府去了,宁州留下的军士不多,也就是做做样子,洪承畴等人可不傻,知道在陕西境内无法剿匪了。
看到这样的消息,郑勋睿的心情很是沉重,大明这艘战船,早就是千疮百孔,如今出现的漏洞更多,正在加速开始朝着深海之中坠落。
第二件事情,说到了皇上近期重新开始启用太监的事情,徐光启在信函之中表现出来很明确的态度,那就是他是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的,反而对朝廷之中的门户之争甚为担忧,东林书院、复社和应社等等,暗地里支持内阁首辅周延儒,浙江的大部分官吏暗地里支持温体仁,两排相互之间斗得你死我活,根本不管朝廷的实际情况,已经让皇上疲惫不堪,往往一件看似很是合适的事情,在内阁商议的时候,甚至在早朝的时候,都会争得脸红脖子粗,你赞成的我就反对,你反对的我就赞成。
延安府的人口锐减,连续四年的灾荒,还有流寇不断的肆掠,简直将这里当作是后花园了,若是任何一个平庸之辈来到这里,怕是一天都呆不下去,哭爹喊娘的想着离开,但真正有能力的人到这里来,是完全可以施展手脚的。
草上上影响最大的十个部落,占地也是最大的,分别是科尔沁部落、察哈尔部落、鄂尔多斯部落、土默特部落、吐鲁番部落、叶尔羌部落、蒙兀儿部落、卫特拉部落、外喀尔喀部落以及鞑靼部落。
徐光启在信函的最后,高度赞誉了郑勋睿,认为郑勋睿在延安府做的非常不错,上任之际,果断的剪除了流寇不沾泥和神一魁,让皇上很是欣慰,希望郑勋睿继续坚持,维持延安府的稳定。
徐光启的来信说到了两件事情,第一件事情是大凌河之战,后金鞑子八月进攻正在修建之中的大凌河城,中极殿大学士、太子太师、兵部尚书、蓟辽督师孙承宗因为应对不力,导致大凌河城被后金鞑子攻破,总兵祖大寿投降,总兵何可纲殉国,明军损失惨重,朝廷一时间掀起了轩然大波,为了承担大凌河城兵败的责任,孙承宗提出了致仕的奏折,被皇上批准。
不能够说太监全部都是十恶不赦的,但好的正直的太监凤毛麟角。
第二件事情更加的重要,那就是皇上重新开始重用太监了。
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?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!居然还采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