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二十五章 不用我不成(三)(2 / 2)

大时代1900 没落皇朝 2076 字 8个月前

“这是码头建好之后的样子,虽说看似是弧形,但是每一段的截面都是一条直线,若码头成了大弧,这船就没法儿停靠了。

此外,新建的塔埠头码头上,我还要铺设直通胶州府的铁路,若以后有机会,咱们还要建联通胶州与沂州的铁路,德国人借一港一路蚕食咱们的山东,咱们也借一港一路,抵制德国人的蚕食。”

见李詹两人没有交恶,反而关系亲密了起来,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杨士琦,不知道詹眷诚是被什么给吸引了。

t型码头虽说建造简便,但防潮不成,一旦大潮来临这样的码头必毁,限于人财物力的缘故,咱们不能在胶州湾建大型的防波堤,就只能提高码头本身对大潮的抵抗力了。

来的时候,詹天佑就没闹清这位二爷的身份,之前问了熟识的杨士琦,可他那边的说法就是只能叫二爷,不能称呼别的,看着这位措辞有些严厉的二爷,詹天佑的眼中也多了几分神采。

詹天佑主修铁路工程,对于建港他只是有些有些了解并不精通,从道理上而言,这位二爷的说法还不错,但塔埠头码头有一个大纰漏,那就是没有经过勘察,这样的码头在詹天佑看来还是越简易越好的。

詹天佑的考虑很实际,大清官员行事,多半只求一点的好处,全面的好处他们不是看不到,而是一旦事涉全面,分功的人会增多,立功的时间会拉长,对自己而言是没什么好处的,这样的政绩观,一直流传到了后世,这个李大成也想改一改的。

“眷诚谨记二爷的嘱托。

二爷,眷诚虽没去过黄岛,但凿空一座山,远比开山取石要费力的多,这样取石,除了费力之外,还会费时费工费钱,这个……”

在冬季召集难民,也是个麻烦事儿,虽说李大成在胶州府城之内买了不少房产,也租了不少,但依旧不够用,听说府城这里有赚钱的门路,山东各地的难民还没来,胶州府周边的百姓就来了,不到五天的功夫,胶州府那边就来诉苦了,来的百姓太多,没地儿住了。

陆路运送建港石材,耗费不菲,若从黄岛取石,直接从海路运输,只要有几艘轮船,速度数倍于陆路运输啊!”

一百丈的码头,由一二三四五六,六个直线截面组成,五十米的直线距离,足够船只靠岸卸货了,背面也是一样,不是圆滚滚的。”

“对喽!”

专业人士,就该有专业人士的口吻,李大成设计的本就是临时的码头,海港一词,过了!

“眷诚的想法倒是与杏城有些相似,但胶澳的海港。不是咱们自家人的啊!胶澳乃是朝廷立约租界给德国人的,短时间之内,咱们无力收复。

塔埠头码头的筹划是詹天佑改变不了的,他认为胶州府左近有一港已经足够了,再开新的码头,徒耗银钱物力而已!

眷诚,你不是来给我帮倒忙的吧?”

“防大潮!

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?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!居然还采集!

若是时机、地点合适,挖空几座临海石山,雕凿出要塞轮廓,也是可以的。

二爷,不知这海港为何如此谋划啊?”

“黄岛!”

“总要预备着的!”

扫了一眼杨士琦,见他没有深想铁路的事儿,李大成叹了口气,这心机都用在争斗上了,难怪眼光不长远。

一不留神说到了胶沂铁路,李大成觉得自己说的有些多了,这是以后控制山东的步子,现在说多少有些早了。

战争年代沿海建港,必须要想到防御,不然就是主动给敌人开门了,筹划塔埠头码头之后,李大成就在胶州城外规划了十几个住宅区,以厚重的建筑作为胶州府的外延阵地,黄岛那边也是一样,尚未规划建港,就要首先考虑防御的问题,不然四通八达了,而没有相应的保护力量,这就是在把自身变成一只任人宰割的肥羊。

边画边说给詹天佑解释了一下码头的形状,李大成也为自己的不专业而汗颜,出个大致的样子,他还成,详细的说明各种比例,这事儿他就不成了。

还有一点眷诚你要记住,开山取石多用火.药,这样,速度就会更快!”

胶州湾虽说是半封闭港湾。但也有大潮的,毁了再建难免劳民伤财,弧形的码头,就跟船头一样是可以破浪的。

“咦……

最后一句,李大成虽然说得温吞吞,但杨士琦却听到了其中的森森杀气,这位李二爷,实在是个棘手的麻烦啊!(未完待续。)

李大成设计的窝棚跨度是五米,两个窝棚之间的距离二十米,等开春过后,直接将这里建成一个居住区,地下室也就有了。跨度五米的房子,五米的一个小院,还能剩下十米的道路。

“二爷,眷诚不才,于建港并无多少经验可言,但在西洋时。眷诚见过此类的简易码头,多以木料为主。

李大成不客气,也是想摸摸詹天佑的脾气,海港一词说出来,像官场中人多过像工程师的,太不严谨了。

“二爷高明啊!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