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三十四章 粮荒(下)(1 / 2)

大时代1900 没落皇朝 2124 字 8个月前

<font color=red>笔趣阁</font>已启用最新域名:www.<font color=red>biquge001</font>.com ,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,谢谢!

今年咱们先在山东试一下,结果好的话,就推及全国!

外来的粮食撑着国家的命脉,三两年之后,一旦突兀的断粮,后果会怎样?后果就是比之丁戊奇荒更为严重的饥荒啊!

詹天佑为什么修铁路,目的也简单,靠交通来富国强民,李二爷的说法逻辑严谨,听完了大量进口粮食的弊端后,大冬天他也汗流浃背了。

没什么解释,李大成直接打断了想要继续说的詹天佑,这个时候,出这个主意,不是授人以柄吗?

粮食比之国力、科技、工业、人心,对一国而言,更为重要!

这个时候。若是有人想做些什么?灭掉咱们这个国家,也是轻而易举的!

“嗯!不错,稀粥咱们来筹措,工钱停发,但饭钱照发,还是一百个大子儿,若粮价继续翻倍,咱们发的饭钱也翻倍。”

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?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!居然还采集!

只利用现有的科技,走出自己的道路,根据科技的发展史,一步步的展现自己的能力,应该就是李大成自己的道路,科技可以是很多东西,但科技因何而生呢?因人而生!人又因何而生呢?因粮而生!没了粮食也就没了人,没了人这科技也就屁都不是了。

“二爷,眷诚还是不明白!”

无论何时,粮食必须要保持自给,这次粮荒,咱们必须用咱大清的粮食来解决!

一旦李大成在山东大量进口用于糊口饱腹的粮食,这样的举动,不可能不被洋鬼子关注。山东缺的粮食不是一百吨、一千吨,而是几十上百万石的粮食,百万石粮食近三万吨,至少几十船,这样规模的粮食进口,想不引起洋鬼子的关注都不可能!

一番话把詹天佑说的热血沸腾的走了,李大成站在唐王殿的门口,嘴角却挂着无奈的苦笑,不能大量进口粮食的另一重含义就是宁可看着粮荒继续下去,一旦筹谋不利,鲁北就要人相食了。(未完待续。)

所以粮食进口这个口子,绝不能在粮荒的时候开,进口粮食不是不成,但必须要错开粮荒!

詹天佑的这个法子,李大成早在来胶州府的时候就想到了,这是个法子不错,但不能现在用!

“二爷提到外洋,倒是让眷诚有了一个主意,与咱们隔海相望的米利坚,每年都要出口大量的玉米、小麦,咱们不妨从海外调粮,用电报发订单,月余的时间就可以解决山东的粮荒!”

“二爷,工地上下人心惶惶,自昨天开始,工程进度大受影响,自半月前至前日,胶州府粮价翻了一番,前日、昨日两天,粮价一天翻一番,一百大子儿的饭钱,今天只能买一个窝头!

化肥农药农业机械,这个李大成现在办不到,但最简单的引水排涝,他还是可以做到的,这东西的技术门槛不高。人海战术一样奏效的,即便出了问题,打井修渠又能带来多大的恶果?即便有恶果,之后平毁也就是了!

“二爷,眷诚短视了!”

缺粮、粮荒,咱们都不怕,怕就怕这个时候病急乱投医,在外人面前展现自己的软肋。一旦被抓住了软肋,谁也无力回天的!”

与詹天佑的几句话,也让李大成抓住了自己的道路,这场粮荒倒是出现的及时,及时让自己看清了前路。

有了外来的粮食呢?当绝大多数人能维持温饱的时候,谁会管这个问题?而且大清的土地,绝大多数在地主手里,他们是不愁吃喝的,什么获利多,他们就会种什么!他们不会去管老百姓的死活。

眷诚,知道我为什么是二爷吗?知道我为什么能在胶州府做成这些事情吗?

但将来始终是将来,咱们还是要看眼前事的,你詹眷诚的眼前事,就是解决整个山东的旱涝问题,做到了这个,比你修一万里铁路,一千座码头的作用都要大得多,保住了粮食,就是保住了咱们富强的命根子!

李二爷的法子,在詹天佑看来于解决粮荒无益,现今最关键的问题,还是要筹集粮食的。缺粮的时候才想到凿井修渠抗旱防涝,这有些驴唇不对马嘴。

让洋鬼子关注到了,就是给他们提了醒,什么是殖民地?就是为了列强各国生产廉价工业原料的地方,棉花只是其中一项,一旦被洋鬼子抓住了这个破绽,仅用棉花跟大量的进口粮食这两项,洋鬼子就能轻松的摧毁已经岌岌可危的小农经济。

大清也不是不进口外国粮食。美国的富强粉,每年的进口量并不少,但其进口的目的与遏制粮荒大不相同,那是富人阶层在食物上的奢侈品!

一旦粮食被外人控制了,这一国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,除非来一个死伤无数的天翻地覆。

大清靠什么挡住洋鬼子的经济侵略?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!自英国人武装侵华,迄今四十年整,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依旧是抵挡洋鬼子经济侵略的最重要武器。

先做你该做、你能做的事情!”

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!

停工发饭钱这事儿,李二爷坐在艾山就能解决,詹天佑虽说憨气耿直,但也会揣摩人心的,只是他不知道李二爷要用他做什么而已。

“不着慌!你詹眷诚熟悉什么?土木工程!

为什么?因为种棉花赚钱!做纱厂更赚钱!

留给詹天佑一个模糊的意境,李大成也说起了自己的本事,无论历史怎么改变,大致的道路是不会变的,这大致的道路是什么?是科技水平!这才是扭转历史的关键!

“也不算短视,我也有利用洋鬼子的想法,只是这事儿,咱们不能主动,要做就做的遮遮掩掩、欲拒还迎才好!”

“眷诚,粮食是一国之命脉,你可清楚?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