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三十四章 粮荒(下)(2 / 2)

大时代1900 没落皇朝 2124 字 8个月前

詹天佑的拖字诀,李大成听明白了,这是个不错的法子,只要他手里还有粮,就能留住人,照发的饭钱,也算是一个安稳人心的法子吧……

塔埠头那边先停工半月,半月之后,看看局势再说其他!”

有些时候办事儿就需要一鼓作气。但有些时候不成,要徐徐图之,粮荒是个很麻烦的问题,运粮筹粮只能解决一时解决不了一世。既然遇上了,李大成也不介意长久的解决一下这个问题。

“二爷让眷诚前来,不止为此吧?”

鲁北粮荒这个时候出现,对我们而言,非是祸事而是天大的福缘,这让老子看到了大运河背后蕴藏的莫大风险!

“二爷,粮荒是急务,理当快刀斩乱麻。现在凿井修渠,只怕为时已晚呐!”

你可能会问。咱们的粮食不足,怎么会拿着所有的田地用来种棉花呢?

海外购粮不是不成,但绝不是现在,即便海外购粮,这些粮食也不能全数用作饱腹之用!

“二爷不说,眷诚不明白!

除了米利坚,印度、南洋也有粮食、稻米出口的,粮荒乃是燃眉之急,二爷为何不用最快的办法呢?”

因为老子看得远、想得多,老子一眼百年岁月、眨眼万事轮转,所以老子是二爷!所以老子行事无往而不利!”

控制一国需要多少粮食?口粮的一两成就足够了,南边以及山东,有很多地方都不种粮食的,你知道吗?他们种棉花!这些种棉花的田地,可都是好田啊!

所有一切的发展,都要在温饱的基础上,转来转去,不解决粮食问题,一切都是空谈。

“钱老八,你带着费先生跟咱们的厨子去看看艾山的风光,眷诚,你随我来!”

眷诚,看粮食问题要长远一些的,还是那句话,你干好你的,我干好我的!

眷诚以为,塔埠头工程应该停工,咱们出面以稀粥代干粮,暂安民心!”

没了外来的棉布、棉纱,大清国内棉花价格必然成倍的大涨,这会带来什么?这会让所有可以种棉花的土地,都被用来种棉花。

“嗯!让你来,是想让你勘察一下山东近些年的灾情,看看有没有法子保证今年山东的粮食产量,旱的地方打井,涝的地方开渠,这些方面你拿手。

现在只是一个胶州府修路、建港,就引发了粮荒,一旦动用成百上千万壮丁的大运河开工,出现了粮荒,你知道会是一个什么结局吗?天下大乱啊!

“眷诚,粮荒之事对工地影响大吗?”

政治手段、战争手段、文化侵略,这些与科技相比根本不值一提,科技是什么?科技是粮食、是武器,是经济、是战争、是政治、是工业、是历史,跟着历史的脚步走,你只能重复历史,跟着科技的脚步走,你才能创造历史。

“眷诚啊!这个主意先烂在肚子里吧!此法、此时、不可用!

旱涝保丰收,五个字基本道明了粮食生产的两个大敌,旱与涝是关键,只要能解决了旱涝这两个问题。大清的粮食问题,也就解决了一多半。

不能大量的进口粮食,李大成说的是主动,若是被动这意义就不同了,大清因为缺粮而进口,洋鬼子因为过剩而出口,虽说看上去是各取所需,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,詹天佑怕是很难理解这个的,因为这个是经济也是政治,不明白的人,只能听别人的解释喽……

去吧!”

詹天佑想追根溯源,李大成又不想得罪这个工程大师,詹天佑的法子,是最快、最直接、最有效的法子,但他不理解什么是政治,有些时候,最快、最直接、最有效的法子,往往隐藏着巨大的政治陷阱与危机,海外购粮这事儿,一旦做差了,比一国全线战败后果更为严重!

快傍晚的时候,詹天佑来了艾山唐王殿,看着他脸上的忧愁,李大成无奈的一叹,粮食这问题最是敏感,看来粮荒已经影响了工地,不然憨气耿直的詹天佑,不会带着一脸的忧愁上艾山。

知道为什么吗?

李大成也不确定费绳甫跟那厨子是不是别人的眼线,就直接将所有人赶出了唐王殿,带着詹天佑来到供奉神像的主殿,四周看了一下确定安全之后,李大成才轻声开口。

解决粮荒怎么才能用到你詹眷诚身上的土木工程技术,才是你该想的,从胶州府开始,半个月的时间,拿出解决胶莱青沂四府旱涝的方案,粮食到了之后,分出塔埠头的几万人,或是在胶莱青沂四府就地雇人,在春播之前。先解决这四府的旱涝问题,继而推到整个山东!

一旦你用了海外的粮食,洋鬼子们就会看到咱们最弱的一面。这些年大清灾荒连连,粮食已经有些入不敷出了。

“哼哼!不明白就看着吧!将来或许你能看的明白!

“二爷,这又是什么说法?”

若是洋鬼子发现了咱们这个弱点,会怎么干呢?若是我来做,我就借着津沽战事跟鼠疫的由头。封锁大清的海路,断绝海路棉布、棉纱的供应。

这样的事情,詹天佑在铁路工程上也遇到过,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时间,现在最好的措施,莫过一个拖字。

还有你詹眷诚是留过洋的,国外有什么好的灌溉方法,你也不妨参照一下。”

不要想着洋鬼子们不会这么干,当利益足够的时候,他们完全可以合伙对付咱们,想想吧!用三五年的时间,占下一个无人居住的国家,其中的利益有多大?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