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四十四章 济民粮铺(上)(2 / 2)

大时代1900 没落皇朝 2064 字 8个月前

这段时间,你也多筹备一批发往东三省的货物,让船只混杂在一起卸货,告诉那边的振威军,若漏了消息,老子先杀主官!

“这话说的不对!

又许了一个位子之后,下面的人依旧踊跃,问题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,接下来就该说规模了。

“嗯!说的都不错,老六,你现在主持大局,你是什么看法?”

老六的这个法子,虽说初期不怎么挣钱,但却可以稳定山东粮市,山东三千三百万人的买卖,比粮市更大!

一旦将来英国人停止了种施舍,子弹、炮弹、损坏枪支的维修,都不知道找谁去?找天津机器局亦或是老袁新建的德州机器局?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地方,哪有这么多的方便呢?

“回二爷,我叫高丹桂,跟着六爷打理祛瘟堂的事务!”

如今人力运粮耗费大是关隘,诸位说说,要怎么过这一关吧!”

到了之后让他发电报!

我以为。此时将胶州府积存之粮,以人力运往山东各州府,以旧粮换新粮,这么转下去,山东的粮栈,非咱们莫属了!”

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?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!居然还采集!

出粮修路,还能跟山东官府谈一谈厘金的比例,咱们出粮为山东修路,这段时间的厘金,也不该收取。”

运河繁忙之时,山东聚集南北七省粮食,粮食的缺口自然不大,可如今运河要修整,整条运河修整通航,恐怕得三两年的时间吧?

这次卸的货物,让太古船行帮忙,老毛子跑了,营口旅大一带的内河……

“二爷,咱们手里的货物,不独是粮食,棉布棉纱,在直隶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都有销路,直隶多驴马,陕山近蒙古,马匹骆驼的数量不少。

法子虽说不错,但对李大成而言不够,不够仔细!扫了一眼堂下之人,见有些人想要说话,李大成就将自己的东西憋了回去,听听别人的高见,不是什么坏事儿。

如今他手下的势力,祛瘟堂算是一张网,振威军也算是一张网,除了这两张网,就再也没有别的网络了。

如今胶州府有一场大买卖要做,货场上囤积的几十万吨货物。就是这个大买卖,从买卖开始到自己制造,有些路需要一步步的来走,有些市场需要一步步的拓展。但在这之前,李大成要有一个自己的网络。

“既然你提到了,就说说这批货吧!怎么在营口、牛庄、旅大一线上岸,你有数儿了吗?”

“二爷,如今胶州府积存的货物,以粮食为大宗,咱们要开粮栈、盐栈、货栈了!

说话的这位是个狠角色,开口就有些刀枪剑戟的味道,这人合李大成的心意,打压地主大户的法子也不错。

这粮栈,只能咱们自己开,开了粮栈之后,一定要打压当地的地主大户,咱们手里的粮多,可以使个法子让他们囤粮,咱们再低价卖粮,亏尽了他们的家财之后,再并他们的土地。”

东三省即将进行的不是一场战斗。而是一场涉及国家存亡的战争,几十万枪械,几百门火炮,是远远不够的,随着振威军一步步深入,对军械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,没有自己的修造厂,战争的胜败,就交到了别人手中!

货买到了,但并不一定是你的,莱恩带来的军资太多,弄不好就要在东三省引起波澜,怎么卸货,里面的问题不小,学问也不小。

做粮食,就少不了跟地主大户打交道,地主大户们的一大财源,就是在青黄不接时高价卖粮,这位的说法虽说不差,但忽略了这个主要矛盾,有这个矛盾在,李大成的粮栈很难与地主大户们走成一路的。

“嗯!算不错!诸位还有什么说法?”

一个看起来最老的掌柜,用带着南腔的口音,说出了货栈的构思,这法子在大清很普遍,大多数人发家,也是这么干的,无论是卖粮还是卖盐亦或是卖日用杂货,都是货栈。

“二爷,陆路运粮靡费不小,咱们的粮食太多,单靠山东的粮栈,不足以卖掉大批的粮食,粮食不耐久藏,咱们要想将这些粮食尽快卖完,海路是捷径!

“叫什么?现在在做什么?”

诸位,还有别的说法没有?”

大侄子李诚有的这个说法,还算合乎李大成的心意,这个法子好,有了如今胶州府的粮食做底儿,山东的粮市就能运转起来了。以旧粮换新粮,一年的时间,就能独霸山东粮市了。

这位的话说的也有道理,用廉价粮打开销路的法子也是不错,大清的买卖,主要就是一个南货北卖、北货南卖,这位的谋划比第一位大了一些。

“大憨叔已经回京了。”

都说南粮北运,北粮就不能南运吗?咱们现在的粮食,以麦子、玉米、高粱、豆子为主,南人吃米不吃面,米麦的价格差不多,麦子只能在北方卖掉,但玉米、高粱价格低廉,南人还能不吃?

李诚有的路子是不错的,但买卖要挣钱也是天经地义的,如何降低消耗,赚取更多的利益就成了问题。

山东近几年肯定要大批的缺粮,一旦缺粮,必然要有饥荒,饥荒太大,这山东就不安稳了,山东不安稳了,咱们就没钱可赚喽……

“二爷,咱们打压了当地的地主大户,会引起纷争,为了平息纷争,我以为下面粮栈的伙计掌柜,应该在当地选人,有了当地人协助,咱们的事情就好办了。”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