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四十五章 济民粮铺(下)(1 / 2)

大时代1900 没落皇朝 2083 字 8个月前

<font color=red>笔趣阁</font>已启用最新域名:www.<font color=red>biquge001</font>.com ,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,谢谢!

“你说呢?难道让我再另起堂口吗?一锅烩,省时省力!”

这里面的道道,高丹桂是清楚的,民不与官斗,商人也是民,而且在士农工商之中排位最低,官府有的是法子打压那些不顺服的商家,跟官府对上了。济民粮铺只怕开了也得关门!

官价一千钱、八百钱一两银子,市价一千五到三千钱一两银子,百姓卖粮用官价的银钱兑换,百姓纳税用市价的银钱兑换,私银变官银,火耗少则一成多则四五成,这里面的水分太大了,有几百亩地的小地主不算啥!那些能进入纳粮、纳税体系的地主大户们才厉害。

若是这位二爷,按济民粮铺的路子来,这买卖惊人呐……

被众人盯着的高丹桂也不怯场。顺着李大成话里的意思就说了下去。

高丹桂,你来说说,老子是要是跟整个山东敌对呢?还是跟山东的官员地主大户敌对?”

真正的坏事儿,就是李二爷要掺和税赋征收的烂泥塘,以银代粮、银钱汇水可是地方的官员乡绅大户们,吃百姓的主要路子。

除此之外,老高你也要加紧在山东兼并土地,在直隶的时候,我听说有那啥垦荒公司,咱们不玩那洋活计,但垦荒的事情还是要做的,山东的粮食产量不足,这是个关隘,你们济民粮铺的人要想尽办法做好此事。

每个州县都是赵百万、钱百万等某某百万的,这些地主大户,可真的是家资百万啊!没有某某百万的州县,也得好几个几十万,试想大半个州县的百姓为他们挣钱,一年收入几万两、几十万两,也不算多离奇的事儿。

刚刚那位说的是济民堂,到了李二爷的嘴里反而变成了济民粮铺,对底下这些常年做买卖的掌柜们来说,买卖自然是越大越好,怎么到了李二爷这边,说话的功夫就把一个堂号变成了杂货铺?

谋划简单做事难,高丹桂能有各个击破的说法,很实际,一气儿全面铺开,只怕遭到的阻击也会很沉重,做事儿与谋划不同,要步步为营的,就冲高丹桂的各个击破,这济民粮铺的大掌柜,他就做的。

有了李大成起头,高丹桂这个资深掌柜自然能结尾,只是说到了杂货买卖,他的心里有些激动,想想一个辐射整个山东的城乡的杂货铺,一年得有多大得收益啊?

李诚有的回答也很简洁,就凭胶州府的这些粮食,对付那些地主大户,也是轻而易举的。

“只会更坚固,建仓的钱,我这边另出,你老高放心好了,不会让你没收益的!

山东的那些地主大户们,就是捆在一起。放到李大成的面前,也是实打实的弱势群体,比权势现在除了老娘们就是桂贝勒,比钱财,不说别的,单说胶州府货场上的货物,怎么不得值个大几百万?大几百万的现货,谁能拿的出来?靠着手里的这些资源,李大成可以轻松的碾压山东的地主大户们,说济民粮铺的时候,李大成的意思很明确,独霸山东的粮市,这话是毋庸置疑的!

李诚有一句话,给在座的掌柜们道破了许多玄机,多数人都在想,现在有了山东的济民粮铺,将来会不会有别的省的济民粮铺呢?

参照京师的样子建粮仓,一下就让高丹桂头疼了,这样的大投入,他的济民粮铺一两年之内都不会有收益的,而且还有可能要亏钱,做买卖看的是收益,没了收益,他这大掌柜就没脸了。

“老六,你给高大掌柜说说,在山东、在大清这地界,谁是胳膊谁是腿?”

几十万吨货物就在眼前,却只弄出了一个济民粮铺,这显然是达不到李大成的要求的。(未完待续。)

大斗进小斗出,那是没脑子的玩意儿玩的下三滥手段,真正的高手玩什么?玩银钱汇水!

一句话李大成就划分好了阶层,官绅地主大户终是少数。只怕他们连山东人口的百分之一都不到,济民粮铺若是开了,取代的就是这些官员地主大户的位置,有了百姓撑着,有了桂顺在朝中撑着。有了他手中数以亿万计的银钱撑着,这些个官员地主大户,在李大成的眼里屁都算不上,说句自大的话,自打他李大成站在了山东,这些个官员跟地主大户们,就是说杀就能杀的玩意儿,谁敢放肆,李大成随手就能灭掉,怕他们?可笑!

“嗯!粮仓,参照京师最好的粮仓来做,图纸过些日子我给你,咱们的粮食买卖,不做一时要做一世!

李诚有一番话,既说出了自己的郁闷,也缓解了一下各位掌柜脸上的紧张之色,没被二爷选中,这些人心里多少也是有些忐忑的,李诚有这话说完,堂下的气氛也好了很多,李大成也暗叹了一声这小子最近的眼色不错。

起字号的事儿,李大成还真不拿手,一句话打发了拍马屁的,他抿了口茶,就等人下面出字号了。

这第二位开口的人,肚子里的东西不少,看了他一眼,再看了李诚有一眼,李大成做事没什么掩饰,这位以后也有前程了。

二爷顺了六爷的心意,下面的掌柜们多少有些意犹未尽,听到李二爷要字号之后,众人也开始了冥思苦想。

“二爷,参照京师粮仓,这投入太大,简单一些不成吗?”

根据当地人口的多少。来确定粮仓的数量,人少可以少建,人多就要多建,各地州县征收税赋,多以银代粮,这买卖你们也要给我做好。银钱汇水之类的玩意儿,老子不想在济民粮铺看到!”

“跟整个山东敌对?这话说的老子还真不信?

高丹桂的话,其实也不错,大清的许多没有根基的大商家都要受朝廷的打压,但李大成不在此列,他打着的是桂贝勒的旗号,有这杆大旗在,盛宣怀那样的半官半商也不及李大成的。

建乡镇州县府道粮仓,众人没什么意见的,做粮食买卖,总得有几个粮仓的,虽说李二爷定的粮仓数量多了一些,但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儿。

“好!那咱们就在山东开济民粮铺!”

济民粮铺的存在,本就破坏了地主大户们在荒年、灾年借粮发财的路子,李二爷又要横一脚到纳粮、纳税中来,这就把一个州县,从官员到地主乡绅全部得罪遍了,这样的买卖,在大清只怕是开不起来的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